男,復旦大學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計畫”特聘教授。義大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協聯成員,中科院國際材料物理中心學術委員,中國物理學會光物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國際雜誌Appl. Phys. Lett.、Europhys. Lett.特邀審稿人,國防科技大學和四川大學兼職教授。復旦大學套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資劍
- 職稱::教授
- 地位:復旦大學教授
- 性別:男
- 職稱:教授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64年生於四川成都青白江區。198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原子核科學系,獲理學學士;1988和1991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分別獲得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92至1994年德國明斯特大學做博士後。1991年任復旦大學物理系講師,1995年任復旦大學物理系副教授,1996年起任復旦大學物理系系教授。曾先後在義大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日本通產省融合學科研究所、美國Ames國家實驗室、日本東北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等學術機構訪問研究。
研究方向
長期從事光子晶體、自然界光子結構及結構色、液體表面波在周期結構中的傳播、表面等離子極元學、半導體低維結構的振動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教學與研究領域:
光子晶體、表面等離子激元學、超構材料、自然界光子結構及結構色、液體表面波在周期結構中的傳播。
光子晶體、表面等離子激元學、超構材料、自然界光子結構及結構色、液體表面波在周期結構中的傳播。
主要貢獻
迄今發表SCI論文80餘篇。研究工作被《Physics Today》、《Physics World》、《Nature》等專業雜誌介紹和報導,還被《紐約時報》、《衛報》、《法蘭克福匯報》、《科學美國人》、《新學家》、《國家地理》、《探索頻道》等大眾和科技媒體報導。1996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01年入選教育部“長江計畫”特聘教授計畫;2001和2007年被科技部聘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兩次973項目課題為“人工帶隙材料的物理機制、製備及其套用研究”、“人工結構材料的能帶設計、製備和效應的基礎研究”。
現在還從事本科生教學工作,主要為物理系大二學生開設《大學物理(近代)》的光學部分,特點是課堂進行拓展知識教學,講授科普、文學、歷史。除了科研之外,對文學也有研究,曾修改王迅院士關於“光子”的打油詩,修改之後,“詩的境界大不一樣”。
1、首次從理論上給出了應變超晶格生長的最佳合金襯底。2、解決了Si/Ge體系中啦曼譜與實驗與理論長期存在的矛盾等。3、建立了納米顆粒喇曼散射的微觀理論模型,首次從微觀理論研究了納米Si中聲子的啦曼散射,所提出的框架的論文被國際同行引用22次,理論公式已經被實驗同行採用。4、首次提出了光子帶隙材料異質結和量子阱結構,可以大大增加不透射頻寬,以及實現頻道數目可以隨意調節的多頻道濾波現象,在光通訊中有重要用途;首次提出可以用二維光子帶隙材料來製作偏振器,其原理與傳統偏振器的完全不同,性能優異。5、開展光子帶隙材料在國防科技上的套用,理論上證明了用光子帶隙材料製作紅外隱身材料的可行性等。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50多篇,在Progress in Surface Science發表45頁綜述文章,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項,論文被引用130餘次。
獲獎記錄
1992年獲德國洪堡基金會獎學金;1993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1996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