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疙蝗

賀蘭疙蝗

賀蘭疙蝗(Pseudotmethis Bei-Bienko Pseudotmethis alashanicus Bei-Bienko,1948)是一種直翅目、癩蝗科類動物。分布於內蒙、張掖(民樂、肅南、山丹、肅州、皇城)、金昌(永昌)、天水(秦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賀蘭疙蝗
  • 別名:甘肅疙蝗
  • :昆蟲綱
  • :直翅目
  • :癩蝗科
  • :疙蝗屬
  • 定名人:Bei-Bienko
  • 年代:1948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原始文獻,

形態特徵

雄整民承性 體型較大。體表具錐狀或顆粒狀突起。頭頂具顆粒或棒狀突起(圖123c).顏面隆起縱溝較狹而深(圖123d)。複眼明顯突出,近於球形。觸角超過前胸背板後緣。前胸背板上厚晚的突起多呈棘捆請婆歡狀或顆粒狀(圖123a-b);前緣向前突出呈直角狀,後緣近於直角;中隆線呈片狀隆起,溝前區有2個切口,形成3個齒狀,後齒較狹而銳,中齒的兩側各具一個棘狀突起;後橫溝處切口較深,呈寬大的三角形。前胸腹板前緣於兩前足基部之間較高地隆起,其上緣具2齒。前翅明顯超過後足股節中部,緣前脈域與前緣脈域兩者之和的最寬處約為中脈域相鄰處的2倍。後翅幾乎與前翅等長辨剃牛請。後足股節上側中隆線具明顯的細齒。腹部背板的三列突起以沿中隆線的一列較顯著。下生殖板呈錐形、較長,頂端較尖銳。陽具基背片見圖123h。
雌性 體較雄性粗壯。頭頂寬大,顆粒和棒狀突起明顯。顏面隆起較雄性寬淺。複眼直徑通常較小於雄性。前胸背板中隆線呈片狀隆起,在溝前區呈3個齒狀,其中寒茅頌間的一個齒之兩側的脊狀突起亦較明顯;沿後緣的一列突起明顯棘狀。前翅鱗片狀,側置,在背部彼此不毗連,到達或略超過第2腹節背板的後緣。後翅與前翅等長。
體色 灰褐色,較暗。腹面淡色。雄性後翅外緣具較弱而狹的暗色帶狀橫紋,基部黃色。後足股節內側(包括上、下放辣踏兩隆線的外緣部分)均呈藍黑色,近端部約1/4部分淡紅色;下膝側片紅色,上膝側片通常暗色;股節底側淡色。後足脛節內側基部紅色,往下為藍黑色,端部約1/3又為紅色。
體長:♂23.0-27.0毫米;♀29-46毫米。
前胸背板;♂7.5-9毫米;♀9.0-12.2毫米。
前巴膠剃翅:♂11.0-12.6毫米;♀5.5-10.5毫米。
後足股節:♂11.5-15毫米;♀14:0-22毫米。

分布範圍

內蒙;張掖(民樂、肅南、山丹、肅州、皇城)、金昌(永昌)、天水(秦安)。模式產地,內蒙古阿拉善左旗

棲息環境

生境,主要生活於阿拉善荒漠戈壁的東南部及賀蘭山麓, 以及甘肅河西走廊地區

生活習性

寄生範圍,蔬菜、瓜類、小麥、穀子、雜草等。

原始文獻

Ent. Obosr. 30:6-8, fig.2, 6-8
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