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賀蘭山岩群
- 地層名稱: 賀蘭山岩群
- 階代碼: Ar3
- 地區代碼: 4
簡介,沿革,特徵,備考,
簡介
地層名稱(英文) Helanshan Gr
命名: 霍福臣等1987年命名。命名剖面為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宗別立蘇木柳樹溝—白可可溝。
沿革
賀蘭山北段古老變質岩系長期以來稱桑乾雜岩或桑乾群,由於它不整合於長城紀黃旗口群之下,故又稱前長城系。1977—1981年寧夏區調隊在石嘴山市進行(J-48-XI)幅1:20萬區調工作中建立了太古宙宗別立群,在同時開測的烏海市(J-48-XI)幅1:20萬區調中又將賀蘭山北段的老地層歸屬千里山群上部的哈布其蓋組。經研究它不能與千里山群哈布其蓋組等同,故霍福臣等(1987)將賀蘭山地區太古宇命名為賀蘭山群。1990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域地質志》將該群由下而上劃分為3個亞群:第一亞群主要由夕線石榴黑雲二長片麻岩、石榴黑雲斜長片麻岩夾少量石榴黑雲變粒岩組成;第二亞群下中部主要為黑雲斜長片麻岩夾少量二雲石英片岩,白雲石英片岩,上部為黑雲變粒岩夾黑雲斜長片麻岩和黑雲石英片岩;第三亞群主要為黑雲斜長片麻岩夾厚層淺粒岩,其時代定為太古宙。近年來,胡能高等(1994)在賀蘭山群出露最完整的宗別立地區進行了1∶5 萬呼魯斯太幅和古拉本幅地質調查,他們鑒於該區地層已經多期變質和變形改造,地層層序關係已遭破壞,並有同變質花崗岩的侵位,不能建立地質學意義上的地層系統,故將賀蘭山群改稱為賀蘭山岩群,時代定為新太古代。按岩石組合情況,將變質岩系劃分為禿魯根變粒岩大理岩組,阿楞呼都格變粒岩組和柳樹溝片麻岩組。特徵即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進行描述。
特徵
分布在宗別立地區的禿魯根、阿楞呼都格、柳樹溝、大山頭、棗窩溝火車站一帶。自下而上分為: ??1禿魯根變粒岩組大理岩組主要岩石類型為變質岩、大理岩和鈣矽酸鹽岩,這些主要岩石類型和其它少量岩石類型組成兩種交替排列的岩石組合單位,其一以黑雲斜長變粒岩與薄層(厚層)狀大理岩互層,兩者間常發育鈣矽酸鹽岩;另一組合為含石榴黑雲斜長變粒岩夾黑雲斜長淺粒岩或富鋁片麻岩,有時富鋁片麻岩較多,局部表現為富鋁片麻岩夾石榴黑雲斜長變粒岩或二者呈互層狀。原岩相當碎屑岩-泥質岩-石灰岩(泥灰岩)系列。 ??2阿楞呼都格變粒岩組與前一岩組呈斷層接觸。在有些地段可分為上、下兩個岩性段,下段以青灰色黑雲斜長變粒岩、榴雲斜長變粒岩為主體,夾少量灰色斜長淺粒岩和長石石英岩;上段仍以青灰色黑雲斜長變粒岩為主體,但富鋁片麻岩的夾層有所增加,且在近頂部出現很少量大理岩透鏡體。在區域上,上段還出現榴雲斜長片麻岩、角閃黑雲二輝麻粒岩、黑雲二輝麻粒岩及黑雲斜長片麻岩等。原岩為碎屑岩-泥質岩系列和碎屑岩-火山岩系列。 ??3柳樹溝片麻岩組與上岩組之間有花崗岩侵入。本岩組其韻律性層以富鋁片麻岩與石榴黑雲變粒岩反覆交替呈互層為其特徵。前者富含堇青石、石榴石、夕線石和少量鐵鋁尖晶石,岩石中常含少量石墨。後者常含少量堇青石和夕線石,主要為斜長變粒岩,也見二長和鹼長變粒岩。原岩屬碎屑岩-泥質岩系列。 ?ケ狙胰盒緯捎詿舐獎咴檔某粱?盆地。變質作用達高角閃岩相至角閃麻粒岩亞相,屬低壓相系。混合岩化作用普遍而強烈,形成各種混合岩及混合花崗岩。 區域變形作用有三期:第一期是伸張體制下的橫向置換,主要表現為變余韌性剪下帶和面內無根褶皺;第二期為主變形期,為擠壓體制下的縱彎緊閉同斜褶皺;第三期為區域性熱上隆作用,發生區域變質,同時發生強面理化帶。隨後形成以糜棱岩-千糜岩為特徵的韌性剪下帶。原第一亞群夕線石榴黑雲二長片麻岩的全岩Rb-Sr等時年齡為2056±81Ma, 原第二亞群上部石榴黑雲變粒岩全岩Rb-Sr等時年齡為1948±191Ma,均屬變質年齡。侵入於眼球狀混合岩的褐簾石偉晶岩中褐簾石U-Pb年齡為2082Ma。含夕線石堇青片麻岩和黑雲二長變粒岩中鋯石207Pb/206Pb年齡為1853—2102Ma(胡能高等,1994),這一年齡也應是變質年齡。故賀蘭山岩群應形成於2100Ma前,暫置於新太古代。 本岩群可與集寧岩群、阜平群對比。
備考
據現有資料還無把握確認3個岩組系列是真實的沉積序列。編撰者: 高吉鳳
作者1: 霍福臣
年份1: 1987
系名: 太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