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般指本詞條

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寧夏西北部,賀蘭山山脈東坡的北段和中段,地跨銀川市永寧縣西夏區賀蘭縣,石嘴山市平羅縣大武口區惠農區,北起麻黃溝,南至三關口,西到分水嶺,東至沿山腳下。地理坐標為東經105°49′-106°41′,北緯38°19′-39°22′。南北長170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保護區總面積為193535.68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86238.71公頃,緩衝區面積43309.99公頃,實驗區面積63986.98公頃。

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乾旱山地自然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珍貴稀有動植物資源及其棲息地,特別是珍貴稀有樹種和馬鹿岩羊馬麝等珍稀瀕危動物及其棲息地;以青海雲杉為主的水源涵養林,以及體現森林植被呈垂直帶譜分布的典型自然地段;不同自然地帶的典型自然景觀。屬於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88年5月9日,國務院批准寧夏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6年,國家林業局批准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全國林業系統示範自然保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寧夏西北部
  • 氣候:大陸性季風氣候
  • 級別:國家級
  • 區域面積:193535.68公頃
  • 類型:森林生態系統類型
  • 保護對象:乾旱山地自然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珍貴稀有動植物資源及其棲息地等
  • 管理單位: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 批准時間:1988年5月
  • 批准文號:國發〔1988〕30號
  • 批次:第二批
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氣候特點,水文,土壤,區域範圍,保護目標,綜述,動物,植物,管理措施,管理機構,管理方法,管理內容,開發建設,基礎建設,品牌建設,生態價值,科學研究,主要景點,交通線路,交通,線路,

水文

賀蘭山東麓水系屬黃河水系黃河上游下段寧夏黃河左岸分區,東麓有大小溝道67條,多數溝道為季節性河流,植被較好的溝道常流水徑流深可達20毫米。流域面積大於50平方公里的溝道有13條,大武口溝是賀蘭山區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積574平方公里。沿山的所有溝道出口海拔高程1 300米以上,受地形地貌及氣候影響,溝道水流具有暴漲暴落特性。
東麓區境內,年平均降水量426毫米,其中山地255.6毫米,坡地180.5毫米。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降水較少,一般占20%。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分布的特點是海拔越高,分配越均勻,中段2000米以上的林區,占降水量的60-70%,以下至洪積扇地,占降水量的70-75%。大武口地區及其以北,占80%左右。

土壤

寧夏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地形複雜、植被多樣,因此,土壤類型也較複雜。可劃分為高山土綱、半淋溶土綱、乾旱土綱、初育土綱、鈣層土綱和漠土綱6個土綱。其下屬9個土類,14個亞類和30個土屬。其9個土類分別為:高山與亞高山草甸土、灰褐土栗鈣土棕鈣土灰鈣土新積土石質土粗骨土灰漠土。保護區土壤,特別是中段具有明顯的垂直分異,陽坡為從下到上大致為:山前灰漠土→山麓棕鈣土→山地石質土、新積土、粗骨土→栗鈣土山→亞高山、高山灌叢草甸土;陰坡大致表現為:山前灰漠土→山麓棕鈣土→山地灰碣土→亞高山、高山灌叢草甸。從大的土壤帶可簡化為棕鈣土→灰褐土→高山灌叢草甸土三個帶。

區域範圍

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起麻黃溝,南至三關口,西到分水嶺,東至沿山腳下。南北長170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保護區總面積為193535.68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86238.71公頃,緩衝區面積43309.99公頃,實驗區面積63986.98公頃。

保護目標

綜述

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乾旱山地自然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珍貴稀有動植物資源及其棲息地,特別是珍貴稀有樹種和馬鹿、岩羊、馬麝等珍稀瀕危動物及其棲息地;以青海雲杉為主的水源涵養林,以及體現森林植被呈垂直帶譜分布的典型自然地段;不同自然地帶的典型自然景觀。
馬鹿馬鹿

動物

截至2014年,賀蘭山在動物地理區劃上屬於古北界中亞亞界蒙新區西部荒漠亞區和東部草原亞區的過渡地帶。共有脊椎動物5綱24目56科139屬218種,其中魚綱1目2科2屬2種,兩棲綱1目2科2屬3種,爬行綱2目6科9屬14種,鳥綱14目31科81屬143種,哺乳綱6目15科45屬56種。保護區中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動物有40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有大鴇黑鸛馬麝等8種;二級保護動物有馬鹿岩羊藍馬雞雀鷹松雀鷹等32種。保護區分布有昆蟲1025種、隸屬於18目165科700屬。
大鴇大鴇

植物

截至2014年,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記錄到野生維管植物84科、329屬,647種,17個變種。其中蕨類植物10科,10屬,16種;裸子植物3科5屬7種;被子植物71科314屬624種,17個變種。被子植物中有雙子葉植物61科248屬476種,17個變種;單子葉植物10科66屬148種。維管植物種類以菊科(Compositae)和禾本科(Gramineae)最多,其次是豆科(Fabaceae)、薔薇科(Ros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毛莨科(Ranunculaceae)、莎草科(Cyperac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石竹科(Caryophyllacea)、百合科(Liliaceae)。前20科共有234屬,489種,占全部屬的71.1%,全部種的77.1%;其餘64科僅95屬148種。此外,保護區還分布有苔蘚植物26科65屬142種,大型真菌259種,隸屬於16 目32科81屬。瀕危國家級保護植物有四合木蒙古扁桃沙冬青野大豆羽葉丁香等。
四合木四合木

管理措施

管理機構

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機構為“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直屬寧夏回族自治區林業局領導,行政級別為處級。截至2014年,根據保護區的保護任務、職能範圍和管理項目等實際情況,管理局內部下設辦公室、計財科、資源保護科、科研科、森林防火科科、宣傳教育科六個職能科(室);下轄5個保護管理站,24個護林點,2個治安室。

管理方法

截至2014年,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下設5個管理站,24個護林點,直接從事保護管理工作。各管理站除專職管護人員以外,全局還聘用了70餘名兼職護林員,已經形成具有一定保護經驗的保護管理隊伍。保護區直屬自治區林業局領導,現實行局、站、點三級管理體制。從管理局局長直到各護林點管護人員,層層明確崗位職責、崗位目標,嚴格考核,建立了一套較為嚴格和完整的管理體制。

管理內容

在各級林業主管部門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從1990年開始,保護區先後實施完成了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一期工程(1990)、二期工程(2002)、擴建工程(2007)、三期工程(2010),能力建設工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建設工程,公益林保護工程,各項工程總投資3000餘萬元。建設了保護區管理局辦公樓、管理站辦公樓、賀蘭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新建護林點10處、共完成土建工程6000多平方米,購置科研監測、宣教、保護等設備1000餘台(套),工作用車23輛,使保護與管理、科研與監測、宣教與培訓等各項基礎設施都得到了較大提高。

開發建設

基礎建設

1950年2月1日,賀蘭山的管理機構——賀蘭山林區管理所成立。
1950年,寧夏人民政府通令賀蘭山、羅山天然林保育暫行辦法,提出禁牧、禁伐、禁獵。
1956年1月7日,賀蘭山林區管理所改為賀蘭山林區森林經營管理所,交賀蘭縣領導。
1959年,賀蘭山林區森林經營管理所交由原區農業廳林業局領導。
1971年10月,賀蘭山林區森林經營所與賀蘭山林場(屬內蒙古管轄)合併為賀蘭山森林經營管理所。
1979年7月1日,阿拉善左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賀蘭山林場分出。
1990年8月,林業部批准《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設計任務書》,確定了保護區的經營範圍:南起永寧縣境內的三關,北止石嘴山市境內的苦水溝,東起山麓腳下,西止寧夏與內蒙古交界的分水嶺,總面積為157800公頃。為全面保護賀蘭山的整體生態系統,使賀蘭山的生態環境得到全面保護,最大限度發揮賀蘭山山體及其整體生態效能的巨大作用,保護珍貴稀有物種資源。
2003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保護區進行了擴界,擴界後總面積206266.2公頃。
2011年,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界線重新調整,調整後賀蘭山總土地面積193535.68公頃。

品牌建設

1956年,全國第一屆人大通過竺可楨、陳煥鏞等科學家的提案,劃定了315個自然保護區,賀蘭山名列其中。
1980年,國務院108 號檔案批轉的《三北地區防護林紀要》將賀蘭山確定為重要水源涵養林區。
1982年7月1日,寧夏四屆人大第四次會議通過《寧夏天然林區管理保護辦法》,把賀蘭山劃定為區級自然保護區。
1983年,全國自然保護區新疆會議通過並報請國務院批准:把賀蘭山劃為全國54個重點自然保護區之一。
1988年5月9日,國務院批准寧夏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6年,國家林業局批准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全國林業系統示範自然保護區。

生態價值

賀蘭山是中國西部重要的氣候和植被分界線,賀蘭山以東是草原氣候和草原植被,賀蘭山以西是荒漠氣候和荒漠植被。其處於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的交界處,特殊的地理環境塑造了賀蘭山獨特的生物類群,使它成為中國八大生物多樣性中心之一的阿拉善—鄂爾多斯中心的核心區域,區系起源古老、多是古地中海乾旱植物的後裔,是戈壁荒漠區乃至整個亞洲荒漠區特有植物集中的一個分布區,也是中國唯一位於北方的生物多樣性中心。
賀蘭山在地質地貌上是中國華夏系和西域系的界限,在氣候上是中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限,在植被上是中國溫帶草原與溫帶荒漠的過渡帶,在區域尺度上是騰格里沙漠與銀川平原的分界線。賀蘭山作為中國八大生物多樣性中心之一的阿拉善——鄂爾多斯的核心區域,賀蘭山保存著中國西北乾旱區較為罕見的森林生態系統,動植物資源異常珍貴,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保護價值。從賀蘭山在全國生態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生態地位十分重要。
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對研究半旱地區植被發展、演替及恢復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科學研究

1983年,保護區成立時,保護區與東北林業大學、西北大學合作,先後對野生動物、植物等動植物資源進行系統調查,取得了重大成果。
2004年,保護區與東北林業大學合作開展的《賀蘭山岩羊保護生物學專項研究》項目,獲得2009年寧夏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8年,保護區組織內蒙古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寧夏大學、內蒙古科技大學共同開展了《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與生物多樣性研究》課題,歷時6年,系統開展了賀蘭山地質、地貌、氣象、土壤、水文、生物資源、社會經濟、保護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的調查與研究;查清了賀蘭山生物資源數量,系統分析了賀蘭山生物物種資源區系特徵及起源與演化;首次全面系統總結了賀蘭山森林植被組成、群落結構和分布特點,分析了植物區系的基本特徵、特有種和植物多樣性的地理格局、演化歷史及形成機制;首次系統開展了苔蘚和大型真菌考察;發現苔蘚植物中國新記錄種3個,寧夏新紀錄種126個,大型真菌寧夏新紀錄種73個,脊椎動物寧夏新紀錄1個,昆蟲寧夏新紀錄280個;與1983年自然保護區第一次科學考察結果相比,維管植物增加140種,野生動物增加39種,昆蟲增加735種。
2009年,保護區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寧夏大學合作建立了“賀蘭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並開展了重要動植物類群、植被、水文、土壤、氣象、生物等各領域的研究和長期固定監測,使保護區的科研工作邁入了專業化、高水平的研究層次。

主要景點

西夏陵又稱西夏王陵、西夏帝陵,是西夏曆代帝王陵墓所在地,有"東方金字塔"之稱。坐落在銀川市西郊賀蘭山東麓,距市區大約35公里,營建年代約自11世紀初至13世紀初,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蹟保存最為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是中國最大的西夏文化遺址,也是寧夏最重要的一處歷史遺產和最具神秘色彩的文化景觀。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項族文化有機結合,構成了中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在中國119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西夏王陵是惟一的以單一的帝王陵墓構成的景區。
西夏陵西夏陵
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寧夏首府銀川市西北50千米的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其北距沙湖旅遊區35公里,東連鎮北堡西部影視城12公里,南靠西夏陵30公里,占地面積9300公頃,植被覆蓋率達70%,擁有各種野生動植物資源八百餘種,是寧夏的生態旅遊景區。
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

交通線路

交通

公交線路
新月廣場— —太陽神大酒店— —新城— —火車站— —寧大南門— —二民院— —寧夏賀蘭山國家森林公園
自駕車
1、銀川市區— —賀蘭山路— —新小線— —滾蘇路— —賀蘭山國家森林公園
2、銀川市區— —北京路— —110國道— —鎮蘇路— —賀蘭山國家森林公園

線路

1、景區售票室---三清觀服務區:6公里
2、三清觀服務區---響水服務區:5.5公里
3、三清觀服務區---松濤山莊服務區:3.3公里
4、景區售票室---松濤山莊服務區:9.8公里
5、景區售票室---響水服務區:12公里
6、松濤山莊---青松嶺:1.5公里,步行約40分鐘
7、青松嶺---世紀塔:1.3公里,步行約30分鐘
8、世紀塔---兔兒坑:0.8公里,步行約20分鐘
9、櫻桃谷---青松嶺:2公里,步行約1小時
10、櫻桃谷---兔兒坑:3.8公里,步行約2小時
11、響水服務區---賀蘭金頂:5.1公里,步行約2.5小時
12、響水服務區---古驛站遺址: 1.3公里,步行約30分鐘
13、古驛站遺址---點將台:0.8 公里,步行約20分鐘
14、點將台---賀蘭山缺:1.3 公里,步行約30分鐘
15、賀蘭山缺---賀蘭金頂:1.5 公里,步行約45分鐘
16、崖壁棧道:5.3公里,步行約2.5小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