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賀慕群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24
- 職業:攝影家、畫家
- 代表作品:《玩具系列》、《談話》、《小狗》、《坐女思考》等
個人簡介,個人經歷,流離:平靜生活戛然而止,尋夢:走一條純藝術道路,歸根:不畫畫就要生病了,主要作品,作品介紹,《玩具系列》,《靜物系列》,《花木系列》,展覽經歷,藝術評價,
個人簡介
賀慕群(1924-)上海人。民族,漢族,1950年移居巴西,1965年起定居巴黎。 社會榮譽,其作品曾經得到,歐洲商業攝影之父,中國漢皇國際文化傳媒中心主席鄒凌先生的高度評價。上海美術館為一位藝術家三度舉辦過個展,甚為罕見,賀慕群便是其中一位。
賀慕群祖籍浙江寧波,出生於上海,二十六歲就漂泊異鄉,先後在台灣、巴西、西班牙等地居留,1965年定居巴黎。
個人經歷
流離:平靜生活戛然而止
賀慕群1924年出生於浙江寧波的大戶人家,並在那裡度過童年和少女時代,受到良好的教育。她的祖父是當地一位有名的中醫,家中藏書頗豐,賀慕群從小泡在祖父的書房中,讀完了《紅樓夢》、《西遊記》等古典名著。母親擅長國畫,梅蘭竹菊畫得氣韻斐然,賀慕群從小跟著母親揮毫潑墨,久而久之對繪畫萌生了興趣。
抗戰爆發,寧波遭受日軍的轟炸,賀慕群平靜的生活戛然而止。全家為了躲避戰亂逃到上海,生活日益窘迫。為了分擔家庭的困難,賀慕群白天到工廠做工賺錢,晚上則堅持去夜校上課學習美術。做工是為了養家,學畫則是內心的嚮往。“我一直有這樣的想法:女人得有自己的事業。”回想這段經歷,她覺得雖然家無橫財,但至少是快樂和充實的。
上世紀40年代末,賀慕群隨朋友去了台北,在台北的時間很短暫,1950年即遠走他鄉,奔赴巴西。在聖保羅,那座於中國人而言稍顯神秘的南美城市,一待就是十多年。當時張大千也在聖保羅,有時邀賀慕群去做客,但她實在不習慣繁華喧鬧的社交生活,更喜歡待在畫室里創作。
憑藉對藝術的敏銳感悟與不斷努力,賀慕群獲得聖保羅資歷最深、實力最強的SaoLuis畫廊的賞識,與之簽約合作,並舉辦個人畫展。初次辦展獲得成功後,當地華人慕名邀她開班授課。在當地,賀慕群帶出一批不錯的學生之後,對於選擇繪畫作為自己的事業更有了信心。
遺憾的是,賀慕群早年的作品因其生活的變遷而散佚各地,遺留下來的,只有少數幾幅人物和靜物油畫,但其濃郁粗獷的繪畫風貌自那時起可見端倪。
尋夢:走一條純藝術道路
1965年,在賀慕群41歲的時候,她處理好家事,隻身奔赴藝術殿堂巴黎定居。事實上早在1960年,她與巴黎就結下不解之緣。那一年,賀慕群去巴黎辦展,一位台灣友人帶她拜訪巴黎高等藝術學校,一位教授看過她的畫,甚為讚賞,當即同意她進學校學習。賀慕群高興歸高興,可惜當時持的是過境簽證,只允許在法國停留48個小時,加上一想到巴西還有許多沒有處理好的事情,她理智地選擇了回去。
正式定居巴黎之後,賀慕群並未進入巴黎高等藝術學校念書,而是決定走自學成材的道路。她覺得自己需要建立起自己的藝術個性與風格,而學校那些系統的技法學習可能已經不那么重要了。很長一段時間,她幾乎每天都去巴黎的大茅舍畫院畫畫。大茅舍是一處倡導自由藝術的機構,分油畫、版畫等不同的畫室,在巴黎很有名,很多成熟甚至有名的畫家都會去那裡畫畫。她常常手拿一瓶水出門,餓了就買些便宜的法式棍子麵包充飢,一畫就是一整天。在大茅舍,賀慕群經常碰到同樣獨在異鄉的女畫家潘玉良。潘玉良有一次看過賀慕群的畫後語重心長地對她說:“小妹妹啊,你走這樣一條純藝術的道路,以後會很苦啊。”賀慕群卻覺得:“做一件事就要做到底,做到最好。”
從零開始的打拚不容易,尤其是作為一個孤身奮鬥的女人。對於職業畫家而言,畫作賣不出去,生計便無以為繼。事實上,在當時的巴黎,油畫因為價格昂貴並不好賣,反而是相對量大價低的版畫銷路好些。為了生計,賀慕群專門去學習製作銅版畫,邊看邊學,很快便掌握了技法,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創作。第一批作品出來,老師們都驚訝於她的天賦。版畫為賀慕群開闢出另一個獨具特色的創作領域,既保持了其油畫濃郁厚實的具象表現之風,同時又具有版畫簡約概括的形式特點,不錯的銷量讓她漸漸在巴黎站穩腳跟。
兩三年之後,賀慕群的油畫也開始在巴黎畫壇顯山露水,1968年,她的油畫《玩偶系列》參加法國婦女沙龍展,榮獲大獎,隨即應邀赴歐洲各國辦展的機會也多了起來。 1970年,因為在藝術上的優異表現,法國文化部專門分配給賀慕群一間畫室。那間畫室也是她的住處,簡單樸素,她一用就是三十餘年。賀慕群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在這間不大的畫室中完成的,還有一台機器是她專門買來製作版畫的。
很少有人知道,60年代末賀慕群曾經身患絕症,開過大刀,法國醫生預測她最多只能活兩年。她非但沒有氣餒,反而激起一種強烈的求生欲望,抓緊一切時間畫畫。在巴黎,賀慕群度過了37年,她的生活簡單而清貧,但那卻是她藝術生涯中最為重要的階段。
歸根:不畫畫就要生病了
80年代,中國與外界的文化藝術交流開始多了起來。離鄉已久的賀慕群有了應邀回國參觀、考察的機會,國內美術界的人士到巴黎學習、參觀時也得緣拜訪這位可敬可親的“賀大姐”。
90年代中期,時任上海美術家協會主席的沈柔堅在巴黎見到賀慕群的繪畫,甚為喜歡,遂邀請她回國舉辦個展。1996年,“賀慕群作品展”於當時還在南京西路456號的上海美術館開幕,國內觀眾首次目睹了這位旅法畫家的藝術風采,而同胞們的認可與讚賞也讓畫家本人心生暖意,勾起了回鄉的念頭。也正是在這次個展之後,她往返於巴黎與上海兩地,找尋起新的方向。
有趣的是,那時每次出入上海的賓館,保全人員總要賀慕群出示護照才肯放行。大概是她與人們印象中的外賓形象相去甚遠:頭髮有些蓬亂,不施脂粉,衣著樸素,像個外鄉人一樣。對此,她只笑言:“我的心思都用在畫上,我用自己畫的畫取悅觀眾。”
2002年,因為年事已高、行旅不便等原因,賀慕群正式結束在巴黎的生活,落葉歸根,定居上海。那一年,已遷至南京西路325號新址的上海美術館為賀慕群二度舉辦大型個展,展出她從巴黎帶回的畢生心血之作,其中60幅頗具代表性的油畫、版畫、速寫作品,展覽結束後捐贈給了上海美術館作為永久收藏。面對她與她的畫,人們像重新發現一位美術史人物一樣驚喜。
如同在地球上空划過一道彩虹,跨過太平洋、大西洋,賀慕群回到了東海之濱人生道路開始的地方。如今的賀慕群,居住在徐匯區的某個住宅小區。她的身體一直不是很好,深受多種疾病的困擾,不過只要健康狀況允許,她每天都會坐在起居室兼畫室里,以多年來習慣的方式繼續創作。她總愛說:“如果不畫畫,就會無聊,就要生病了”。她最新的嘗試是用墨和油彩混合畫在宣紙上,她以此方法創作的幾幅“盆花”,蒼勁老辣,與她的油畫相比自有一種不同尋常的味道。
很多人喜歡賀慕群的銅版畫,她也希望將銅版畫的技術教授給更多的人,“可惜現在年紀大了,有心無力了。”她也常常想著回報社會,“我一個人用不了多少錢,多餘的錢除了留給兒子外,我想做一些有意義的慈善事業。”她不僅資助過希望工程,還將自己的多幅作品無償捐獻給上海美術館、中國美術館、寧波美術館,支持國內的美術事業。
最近她去醫院體檢,心臟毛病依舊,但醫生說,她的頭腦比實際年齡年輕30歲。聽起來不可思議,細細一想,從賀慕群筆端汩汩流出的,不正是一種超越年齡的生命力?她說:“我還有很多事情想做,還有很多畫畫的想法”。
主要作品
《玩具系列》
銅版畫作品如《談話》、《小狗》、《坐女思考》、《蹲著》、《樹下》、《漁網》等
作品介紹
《玩具系列》
創作1960年代末。作品多以母子、孩童嬉戲為主題,人物多以粗獷的線條勾廓,大膽捨棄了細部的刻劃,造型簡練有如剪影,筆觸間透露出她曾經在南美的生活所浸染的異國情調。人物三三兩兩,在空曠的環境中擁抱玩耍,背景近於平塗,色彩明亮,與凝重的主體人物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作品雖稱《玩具》,但畫面並未出現玩具,消減了敘事性,極大地拓展了想像和象徵的空間,從素樸的形態和簡潔的物象中透出一種樸素而平淡的生活氣息,是一種淡淡的喜悅,抑或一種淺淺的憂鬱。這個系列讓她獲得了1968年法國巴黎“婦女沙龍展”的大獎,也令她在法國乃至歐洲藝術界聲名鵲起。
《靜物系列》
1970年,由於賀慕群在歐洲取得的藝術成就,法國文化部為賀慕群安排了一間專用畫室,她也開始創作一些大尺寸的作品,《靜物系列》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並一直延續至今。這個系列包括水果、蔬菜、瓜果、花木和麵包等。最初人們往往更容易把它們當做是傳統意義上的靜物作品來欣賞,這些作品構成講究、色彩微妙,大多是直接寫生,語言質樸,情緒舒緩,流淌出濃厚的平民化氣息。這種繪畫氣質別具一格,既有別於巴黎式的中產階級趣味又不同於東方的文人性格。 記得陳士文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早期中國留法學生的生活狀況,“中國留學生以勤工儉學居多,只有做工,少有機會讀書……我們常常談到艱苦的生活,也會談到繪畫性、藝術的問題”。這正是1960年代獨自在巴黎求學的賀慕群的生活狀況。她經常是手拿一塊麵包出門,在畫院裡一畫就是一整天。“握住”是賀慕群作品中反覆強調的情節,也是她生活細節一個真實的寫照,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她使不斷出現於畫面的手變得粗大有力,金黃色的蘋果與淺棕膚色的手、鮮紅蘋果與黃白膚色的手突兀地充斥在整個畫面,有時粗大的雙手將麵包緊握胸前,麵包、水果在手裡成為絕對的主角,在她的這些靜物作品中隱約透露出一種宗教般的對食物的感恩和頂禮膜拜的情緒。很多人都對賀慕群孜孜摹寫的題材感興趣,不理解她為什麼能幾十年如一日地畫同一類題材,她說:“畫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表現出藝術家的思想和感受,我畫我熟悉的、每天都能看到的東西,它只是我思想的載體。”
《花木系列》
2000年以來,她的《花木系列》逐漸多了起來,它們不像西畫中的瓶花,更像中國庭院中的盆景或中式家庭窗台上的盆花。賀慕群也畫人物和風景,人物造型稚拙,體格健壯。其風景數量不多,似天真兒童之眼看世界,意趣出人意表。
展覽經歷
1960年“Sala Minerne Del Bells-Artes”西班牙馬德里。1965年巴西聖保羅、里歐舉辦個展。1969年在瑞典哥得堡舉辦個展。1971年在法國巴黎舉辦個展。1981年在法國巴黎舉辦個展。1983年在法國Bourgogue省立文化館舉辦個展。1994-2001年,多次在台灣台北畫廊、香港藝倡畫廊、上海美術館、高雄山美術館、台北鳳甲美術館、山美術館舉辦個展。聯展:1964年“當代藝術展”巴西聖保羅。1965年“第一屆現代美展” 巴西坎皮納斯。1968年“比利時國際版畫展”,“義大利國際版畫展”,“婦女沙龍展”獲大獎,法國巴黎。1969年“比較沙龍展”巴黎。1970年“巴黎國際藝術城聯展”。1971年“國際版畫展”巴西聖保羅,“五月沙龍聯展”美國紐約,“紐約國際版畫展”。1972年“大師與新生今日展”法國巴黎,“新寫實沙龍聯展”法國巴黎,“德國國際版畫展”。1973年“大師與新生今日展”法國巴黎,“巴黎國立圖書館聯展”。1974年“挪威國際版畫展”挪威法蘭立克史坦。1975年德國Kunstverein Karlsube。1976年德國Kunstverein Karlsube。1978年“Paco Des Arts”巴西聖保羅。1980年“Montronge沙龍聯展”法國巴黎。1981年“具象評論沙龍聯展”法國巴黎。1982年“青年沙龍聯展”法國巴黎。1983年“巴黎華裔藝術家聯展”。1984年“青年沙龍聯展”法國巴黎。1986年“國際藝術城聯展”法國巴黎。1995年“旅法藝術家當代集”台北玄門藝術中心。1996年“旅法藝術家具象作品展”巴黎台北新聞文化中心。作品被巴黎國立圖書館、法國文化部、上海美術館、台灣山藝術基金會等機構收藏。
藝術評價
沒有時間,就沒有生死;沒有名稱,就沒有分別;沒有細部,就沒有萬象。生死,分別和萬象,都是事物的表象。賀慕群要畫的,不是作為表象的世界,而是表象背後的世界。她的畫,是對表象的反叛。在古代東方哲學,特別是佛教哲學那裡,表象背後是“空”;在古代西方哲學,特別是古希臘哲學那裡,表象背後是“原型”。“空”是無時空的,能表現空的只有“色”。賀慕群的畫,最好地詮釋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禪意。“原型”,是靜寂的,所以,在賀慕群筆下,動物被畫成靜物,靜物被畫成色彩。由動到靜,由靜到空,是賀慕群的畫筆始終指劃的方向。某些評論家們從她的畫作里讀出了“寂靜”、“沉默”、“孤獨”和“堅強”,但沒有讀出她對表象的反叛。—— 評論家 吳稼祥
一切繁縟都被蕩滌,只留下簡潔;一切複雜都被簡約,只保留單純。作為藝術創作最珍惜的東西--單純,自由,以及不受干擾地超凡與孤獨。
賀幕群的畫創造出一套只屬於她自己的藝術語彙,並用這套語彙在她的畫面上展顯出特立獨行符號,從她的畫中,我似乎看到她人生足跡:中國大寫意的線條,南美洲大型壁畫的局部再現,法國或西班牙的色彩,或許,還有中亞或北非圖案中的旋律?這么多文化元素,都被簡單概括在一個簡潔而孤寂的畫框裡。
“通過苦修,他們已獲得淨化,心中平靜,擺脫了感官欲求,他們渴望獲得解脫。” 印度哲人商羯羅(Shankara)說。賀幕群的藝術,也正如這位哲人所說,經過多年異國他鄉的生活苦修,她的畫已獲得了淨化。我看這樣的畫,心中平靜了,擺脫了浮躁,心靈獲得解脫。
——評論家 吳志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