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耕地總面積4003畝(其中:水田3384畝,旱地619畝),人均耕地1.21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36,35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40.5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3畝,主要種植堅果、咖啡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070.90畝,其中養殖面積50畝;荒山、荒地3420畝。
人口衛生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農戶735戶,共有鄉村人口3324人,其中:男性1496人,女性1828人。其中:農業人口3313人,勞動力1683人。該村以
傣族、
漢族為主,其中:傣族2388人,漢族764人,
傈僳族172人。
到2008年底,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3172人,參合率95.74%,享受低保人數174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2人,五保戶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舊城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2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舊城鎮衛生院3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735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735戶通自來水;有735戶通電,有19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2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28%和98.6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3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28戶,分別占總數的62%和45%。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到舊城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2公里,距離集貿市場3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3輛,拖拉機179輛,機車206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384畝,有效灌溉率為84.54%,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384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02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8戶。全村有9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9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9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文化教育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1,883平方米,擁有教師22人,在校學生534人,距離舊城鎮中學3公里,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05人,其中:小學生311人,中學生194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3個、無圖書室、業餘文娛宣傳隊。
基層組織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3個黨小組,分別是新村、蠻克、芒香。共有黨員81人,少數民族黨員632人,其中男黨員70人、女黨員11人。村委會由村支書、村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13等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175人。
村務公開
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0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384.02畝,集體總收入0.40萬元,有固定資產2.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集體財務情況。
農村經濟
2008年,該村農村經濟總收入1393.1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10.77萬元,占總收入的51.01%;畜牧業收入338.61萬元,占總收入的24.31%(其中出欄肉豬2095頭,肉牛41頭);漁業收入35.78萬元,占總收入的2.56%;林業收入8.35萬元,占總收入的0.59%;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收入270.32萬元,占總收入的19.4%;工資性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0.14%,其他收入(包括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27.32萬元,占總收入1.96%。農民人均純收入314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5人(占勞動力的1.48%),在省內務工4人,到省外務工21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12個自然村存在進村道路差的有9個自然村均為土路,巷道基礎建設差。2、村內衛生差,12個自然村無公廁、公房。3、經濟發展滯後,科技種植技術含量不高,農民經濟收入單一,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鞏固甘蔗、水稻、香料煙、蔬菜產業1600畝,積極發展香料煙和養殖業,計畫養豬5000頭、牛600頭、羊500頭,改善人畜飲水問題,解決進村寨道路、公廁、文化娛樂等基礎設施建設,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9年的3500元增加到37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