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里

貼里

貼里,又名帖里。是明朝出現的一種腋下系帶的,通常穿在圓領、褡護之下。貼里( terlig) 正是(下擺有褶的)斷腰袍的蒙語稱呼, 在康熙五十六年成書的《二十一卷本辭典》中解釋為綢緞做的帶褶的長袍。現代蒙語中貼里仍是袍的意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貼里
  • 外文名:Tieli
  • 別稱:帖里
  • 漢字中古音:Thep Lio
  • 出自:《明宮史》
  • 日語:帖裏
  • 朝鮮諺文:철릭(漢字:帖裏,拉丁轉寫:cheollig)
名字由來,簡介,貼里的其他意思,

名字由來

貼里、帖里是蒙古語有褶子袍子的意思,是自元代的舶來品。
在明代的士庶群體中,貼里也廣泛作為常服。明代士人通常將貼里穿在袍內或褡護之下,貼里的褶子能使袍身寬大的下擺略向外張,顯得端莊穩重。貼里根據其形制還可分為大褶、順褶、旋褶等。
還有一種三襴貼里,明代欽賞顯貴內臣的一種服飾之名。明代劉若愚《酌中志·內臣佩服紀略》:“自逆 賢 (魏忠賢)擅政,改蟒貼里,膝襴之下,又加一襴,名曰三襴貼里,最貴近者方蒙欽賞服之。”
貼里的形制與曳撒(或稱一散)相近,都是上下分作兩截,但曳撒只是前襟分裁而後身不斷,貼里則前後襟均分裁,腰部以下做褶,大褶之上有細密小褶,無馬面,衣身兩側不開衩,亦無擺。貼里上也綴補子或飾雲肩、通袖襴、膝襴紋樣。
關於貼里,《朴通事諺解》云:“貼里,元時好看此衣,前後具胸背,又連肩而通袖之脊至袖口,當膝周圍亦為紋如欄乾,然織成段匹為衣者有之,或皮或帛,用彩線周遭回曲,為緣如花樣,刺為草樹、禽獸、山川、宮殿之紋於其內,備極奇巧。

簡介

內使內使
明宮史》曰:“貼里,其制如外廷之披褶。”參考“順褶,如貼里之制,向褶之上不穿細紋,俗為馬牙褶,即外廷之[衤旋]褶也。”可見貼里摺子並無特別,只是,幾褶上還有細小摺子。為了方便活動,貼里的褶子通常是1:1到1:2之間。
貼里不但是明代內官常用款式,也為外廷官員常用(上至飛魚服、下至軍服)。《明憲宗元宵行樂圖》里繪有穿貼里的內官形象。另外,在明代的士庶群體中,貼里也廣泛作為便服。明代士人通常將貼里穿在袍內或褡護之下,貼里的褶子能使袍身寬大的下擺略向外張,顯得端莊穩重。貼里根據其形制還可分為大褶、順褶、旋褶等。
貼里出土文物貼里出土文物
形制與曳撒(或稱一散)相近,都是上下分作兩截,但曳撒只是前襟分裁而後身不斷,貼里則前後襟均分裁,腰部以下做褶,大褶之上有細密小褶,無馬面,衣身兩側不開衩,亦無擺。貼里上也綴補子或飾雲肩、通袖襴、膝襴紋樣。

貼里的其他意思

(1).緊靠裡面。《水滸傳》第二一回:“原來是一間六椽樓屋。前半間安一副春台桌凳;後半間鋪著臥房。貼里安一張三面棱花的牀,兩邊都是欄乾,上掛著一頂紅羅幔帳。”
孔府舊藏明朝錦衣衛麻香色飛魚服實物孔府舊藏明朝錦衣衛麻香色飛魚服實物
(2).袷衣里子。《金瓶梅詞話》第四一回:“都是大紅緞子織金對衿襖,翠藍邊地裙,共十七件。一面叫了 趙裁 來,都裁剪停當。又要一疋黃紗做裙,腰貼里一色都是 杭州 絹兒。”
(3).指袷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