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賣城(十八至二十世紀末清帝國北部邊境城市)

買賣城(十八至二十世紀末清帝國北部邊境城市)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買賣城又稱恰克圖買賣城,是十八世紀二十年代末,在大清國外蒙古北部邊境出現一座專事對俄國貿易的商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買賣城
  • 外文名:MaimaChin
  • 地點:清代民初外蒙古北部
  • 今位於:蒙古國阿爾丹布拉克
歷史,位置,誤區,

歷史

買賣城(Maima Chin),古地名又稱南恰克圖,又譯阿爾丹布拉克。該城不僅為清俄兩國人所熟知,且名揚世界,被西方譽為“沙漠中的威尼斯”。買賣城對活躍清俄兩國的經濟生活起了重要作用。1727年(雍正五年),清俄簽訂《布連斯奇條約》(又稱《恰克圖條約》),清俄通商。根據條約規定,兩國以恰克圖河為界,河北恰克圖劃歸俄國。大清國在河南建新市鎮,作為清俄貿易地,清朝漢族人稱這個新建的市鎮為“買賣城”。
買賣城街頭,滿載貨物的牛車買賣城街頭,滿載貨物的牛車
買賣城是一座矩形城,長六百四十米,寬三百六十六米,以木建垣,周設四門,北門與恰克圖南門相對,距離不過一百三十米。城門之上建有塔樓,置兵看守。買賣城具有純正大清國風格,城內主要街道有二,十字橫貫其中,街道直線延展,兩側分布著院落。到十八世紀六十年代末,這裡已建成房屋二百餘所,並有神廟二座。買賣城的大清國商人們使用一種混雜性的俄語(可類比於洋涇浜英語)和恰克圖的俄人進行交流。這裡使用的俄語,確有“買賣城方言”之稱。據記載:“大清國人用俄國話談買賣,然而只有恰克圖的居民能夠聽懂他們的話。對沒聽慣的人來說,這種俄語就像說漢語一樣。”隨著兩國商人長期交往,俄國人講俄語時儘量遷就大清國人,大清國人也樂於接受這種幫助,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商用俄語。在早期,這裡夏天的貿易量用“車”來統計,冬天的貿易量用“雪橇”來統計。1800年達到840萬盧布,到十九世紀中期,這裡的貿易額達到了1600萬盧布(1盧布約為半兩白銀,1兩白銀約為今天的兩百塊錢)。
清政府派駐買賣城的地方官清政府派駐買賣城的地方官
鴉片戰爭後,英國人從《清英南京條約》中拿到了五個通商口岸,從廣州到倫敦的商貿大大地發展了起來。以大清國出口的主要物品之一茶葉來說,海運(廣州——倫敦)比陸運(大清國內地——聖彼得堡)要便宜得多。蒸汽動力技術使用,再加上1869年11月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大大縮短了從廣州到倫敦的航運時間(從三個多月縮短到29天)。恰克圖先是喪失了歐美貨物的貿易,後來茶葉貿易也保不住了,猛降關稅也無濟於事,恰克圖作為貿易中心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後來,它一度是蒙古布爾什維克們的政治中心,接著又成為蘇聯邊境的軍事中心。1920~1921年北洋軍駐外蒙殘部駐守買賣城,抵抗蘇軍與外蒙匪幫的進攻。1921年,蘇蒙聯軍3萬人向買賣城守軍發動總攻,守軍共2713人,另有武裝商人約3千人。蘇蒙聯軍在損失9000人後,憑藉重炮,毒氣,飛機優勢歷時一周攻陷買賣城,全城守軍與商人全部殉國,寧死不降。城中婦孺也在城破前夕全部自殺。
邊境對面的恰克圖,前景的大橋在中國境內邊境對面的恰克圖,前景的大橋在中國境內

位置

買賣城位於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北部(今蒙古色楞格省北部蒙俄邊境),北面毗鄰俄羅斯帝國恰克圖,蒙古人把買賣城稱做“阿勒坦布拉格”。是南通北京、庫倫和北達伊爾庫茨克、莫斯科的商業路線的中心。
1851年西方地圖中的買賣城1851年西方地圖中的買賣城

誤區

恰克圖一直到今天都有,而買賣城卻已不復存在了。二十世紀初,還有數千中國人居住在買賣城。到了二十年代,一場大火徹底毀滅了這座一度繁華的城市,買賣城的舊址上,現是一片茫茫草原。在它的南邊,興起了一座小鎮,名叫阿勒坦布拉格(Алтанбулаг,一作阿爾丹布拉克,蒙語的意思是“金色泉水”),這座小鎮和當年的買賣城已經沒有半點關係了。人們有時候會把買賣城和恰克圖弄混,有時候也會認為阿勒坦布拉格就是當年的買賣城(像民國時候的地圖)。
今天蘇赫巴托市附近的買賣城遺址今天蘇赫巴托市附近的買賣城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