貶官文化,中國歷史上因遭貶謫的官員,常常有飽讀詩書之人。貶了官,失了寵,摔了跤,悲劇意識就來了。這樣一來,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甚至受貶期間親熱過山水亭閣,足跡所到之處,便成了遺蹟,這些文化便形成了貶官文化。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概述,定義,貶官文人,貶官價值,起源,特點,
基本信息
貶謫,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諸多的遷客騷人,也成就了中國古代的貶官文學。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寫到:中國歷史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位可稱之為“貶官文化”。貶官失了寵,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就爬上了心頭,貶到外頭,這裡走走,那裡看看。只好與山水親熱。這樣一來,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而且往往寫的不錯。
概述
定義
中國歷史上一直不曾間斷的現象,具有文化傳承的意義,加深了對人性、對制度的思考。
貶官文人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貶官,看他“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的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貶官的心態在這首詩中一覽無餘。當然不能說韓愈的文學成就都是在受貶後取得的,但他相當數量的佳文不受貶那是決然寫不出的。特別是《祭柳子厚文》,倘若沒有相同的受貶經歷,豈能相知如此之深?柳宗元也是一貶再貶,永州和柳州都是很不錯的地方。可在當時,那可是瘴氣和瘴病非常嚴重的地方。在古人的心目中,只有中原才是可以居住的,其它地方均為未開化的蠻瘴之地,去那樣的地方與送死並無兩樣,在這樣的心態和交通頗為困難的條件下,沒病也會緊張出病,這也加重了瘴氣與瘴病說的可信度。這就是古代貶官所去之地今人大都覺得不錯,而當時人都認為是一種極重處罰的原因所在。無法想像柳宗元如不遭貶,會在永州及柳州留下那樣好的文字,無論歲月怎樣流逝,只要翻閱柳文仍然會為其折腰。就是白居易不受貶也決然寫不出《長恨歌》。文字能夠如此穿越時空,恐怕是受貶者自己也沒想到的。至於蘇東坡,那更是一位讓人牽掛的貶官,“詩案”改變了蘇東坡的生活,以至後人才有幸讀到《赤壁賦》這一類千古佳作。只是回頭去看那些下手之人是何等忍心,今日讀《宋史》可以看到李定等人如何從雞蛋里找骨頭,而下手最狠的應該算劉拯。劉拯,這個北宋的進士認為:“蘇軾貪鄙狂悖,無事君之義,嘗議罪抵死,先帝赦之,敢以怨忿形於詔誥,醜詆厚誣……忠義之士,為之寒心扼腕。願正其罪,以示天下。”當時蘇軾已給貶到了英州,而拯猶鷙視不愜也。由此可見此人頗有點整人癖,最可笑的是這種有整人癖者還自詡為忠義之士。有這種癖好的人哪個時代都有,文革時期這類人表演得最為充分,就是今天這類人也遠沒絕跡,一些單位的無法和諧與這些人極有能量有關。好在歷史的法則總和這種人過不去,熱衷整人者歷史會將其淡忘得極快,後人談論到貶官時會對此輩充滿不屑,無論他們怎樣工於心計又曾經怎樣風光。
貶官價值
人才受貶會怎樣傷害民族的筋骨?一次次對正直者的痛貶會怎樣搞亂人們的價值觀念?對社會風氣會形成怎樣的殺手作用?這是應該從貶官文化中吸取的教訓。如果總是滿足於“憤怒出詩人”這一類理念,仍然只會用“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這類虛話撫慰正直的受貶者,而使熱衷吹牛拍馬、玩弄權術、善於整人者如驢般活得滋潤,那么即使有好文章問世,也只能說這樣的社會是病態的。
今天的文化發展早已走出了貶官文化的模式,這應該說是好事。但貶官文化也啟迪我們,寂寞是出成果的重要條件,大師們都是在大寂寞中修煉而成的。可今天連“小師”也耐不住寂寞,誰還能指望他們成長為大師。過度的時尚與時髦可能會使原先文化大國的精神高度與一些蕞爾小國比肩。不知今天的文化人誰還能如貶官那樣追問和思考?貶官們的文字或許有點灰暗?但在灰暗中顯示了人性的深刻。時下的文字頗為喧囂,只是在喧囂中顯示了無法遮蔽的浮淺。
古時貶官們的文字不動聲色地在拷問著時下的文化,在爆炸式的文字增長中,有幾許能夠穿越時空?
起源
古制中國,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要受到貶謫。在數不清的遭貶人員之中,常常有飽讀詩書之人。貶了官,失了寵,摔了跤,悲劇意識就來了。這樣一來,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過些時候,或過了一個朝代,時過境遷,天子覺得此人不錯,撥亂反正,恢復名譽,於是受貶官員人品文品雙全,傳之史冊,通之後人。又因他們在受貶期間親熱過山水亭閣,足跡所到之處,便成了遺蹟,這些文化便形成了貶官文化。
1046年,范仲淹因倡導變革被貶,恰逢謫守岳陽友人騰子京重修了岳陽樓,便邀其寫一篇樓記。落寞之人,情感百轉,看浩瀚洞庭,想人生榮辱,因之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文章開頭即寫,巴陵洞庭,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而後又寫洞庭,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長煙一空,皓月千里……岳陽樓之大觀被范仲淹寫得淋漓盡致。
先是景觀被寫入文章,再是文章化作了景觀。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句感動,後人便在樓內將其文章以巨幅木刻列於岳陽樓中堂。由此,人、樓聲譽日大。
公元815年,被貶永州10年的柳宗元被一紙詔書召回長安。他按捺不住喜悅,急急趕去。從永州至長安,他經過了汨羅江,屈原的形貌在自己的心中立即交疊了起來。他隨口吟道:南來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門自有期/為報春風汨羅道/莫將波浪枉明時。柳宗元有意無意地寫成了“楚臣”,提到了屈原。同是汨羅江畔,當年的屈原悲悲戚戚,柳宗元喜氣洋洋,心態相仿,心境不同。然而,柳宗元到達長安,兜頭一盆冷水,面南而坐的皇帝,御筆一划,他又被貶到了更為邊遠的柳州。朝廷像在與他做遊戲,讓他在大一統的版圖上走來走去。對朝廷而言,個人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王朝寵之貶之的臣吏,只有帝王的唯我獨尊,不應有生命的實體,你不是你。
柳宗元戚楚南回,與被貶廣東連州的劉禹錫同路。分手之際,柳宗元嘴角笑容一綻,隨即吟出:“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南行。”而後,他進入了當時被原始野林籠罩著,潮濕蒸郁,暗無天日,人煙稀少,瘴疫猖獗之地,並利用他的貶謫官職種樹、辦學、修寺廟。由此,那荒涼之地,不再寂寞。
柳宗元晚年所做之事,都按一個正直文人的心意,並不考據各種政治規範。做了又以筆墨加以闡釋,疏浚理義,因而成了一種特殊文化。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準確地說,貶官文化應是社會洪波中的一點波光,正是因為皇帝們的御批,才有了這些貶官和他們的文化,也正因如此,中國的文采華章就更有了張力。
特點
1.共有,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它是使個人行為能力為集體所接受的共同標準。文化與社會是密切相關的,沒有社會就不會有文化,但是也存在沒有文化的社會。在同一社會內部,文化也具有不一致性。例如,在任何社會中,男性的文化和女性的文化就有不同。此外,不同的年齡、職業、階級等之間也存在著亞文化的差異。
2.文化是學習得來的,而不是通過遺傳而天生具有的。生理的滿足方式是由文化決定的,每種文化決定這些需求如何得到滿足。從這一角度看,非人的靈長目動物也有各種文化行為的能力,但是這些文化行為只是單向的文化表現如吃白蟻的方式警戒的呼喊聲等。這和人類社會中龐大復雜的文化象徵體系相比較僅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3.文化是一種架構,包括各種內隱或外顯的行為模式,通過符號系統習得或傳遞;
4.文化的核心信息來自歷史傳統;文化具有清晰的內在的結構或層面,有自身的規律;
5.文化是人自己的生存活動,也是前人生存活動的結果。
6.個體的人一旦出生,就已經落入某種文化環境中了,這是他無從選擇的。每一個人都是在文化中生存和活動並參與文化的創造的。文化創造比我們迄今所相信的有更加廣闊的和深刻的內涵。人類生活的基礎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習慣。
7.人與動物的區別。人與動物不同,支配動物行為的本能,是動物物種的自然特性;人的行為則是靠人自己曾獲得的文化來支配。支配人的行為的,表面上看是外在於人的事物及其間的關係,但實際上,它們必須轉化為知識、價值、意義才能內在地控制人的行為。前人、他人的生存活動對自己的影響也是如此。
8.文化一方面是正在進行、不可停頓的生存活動,另一方面是寓蘊於這種當下的生存活動中並規範、調節、控制、影響著這些生存活動的知識、價值、意義。
9.在一定程度上,文化與我們分離,如同自然先予的世界與我們分離一樣。我們無法逃脫地站立在我們創造的文化世界中,也就象我們站在自然世界中一樣;儘管文化只是源於人類,而且為了保存文化的生命力,人作為承擔者使用文化,並用文化來充實自己。但文化並非附屬於人,而是外在於人的獨立存在。事實上,文化可以與承擔者分開,並可以由一個承擔者向另一個承擔者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