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貴陽市上世紀40年代大南門外新華路與青雲路交叉處樹有一碑,碑呈正方形,頂方塔形,連座高約10米,正面刻“國民革命軍第102師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大字楷書。其它三面刻102師陣亡將士姓名、年齡、籍貫、職務、軍銜等。座下圍以石台,石欄回護,有石級上下。102師由遵義人柏輝章任師長,全師均為貴州人。因保衛蘇州河上游吳淞地區安全有功獲得“奮勇克敵,顯樹戰功”的嘉獎。以後,102師參加了萬家嶺大捷、長沙會戰,幾經浴血奮戰,老兵傷亡殆盡,軍官倖存者寥寥可數。為紀念他們,“國民革命軍第102師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在黔軍將士故鄉、貴州省會貴陽市大南門外建成。貴陽解放後因城市建設的需要被拆除,但紀念塔這個地名卻保留下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貴陽紀念塔
塔的由來
塔的歷史
國民革命軍第102師主要是貴州籍將士組成,師長柏輝章是貴州遵義人。1937年8月下旬,102師開赴上海,參加淞滬會戰蘇州河、大場、羅店等戰役;同年11月,參加南京保衛戰;1938年5月,參加台兒莊戰役和徐州會戰,在距徐州以西84公里的碭山,與日寇激戰五、六天,殲敵1000餘人,敵16師團大佐李德被擊斃;我102師傷亡重大,304團團長陳蘊瑜(貴州平壩人)壯烈犧牲。同年7月參加武漢保衛戰,配合友軍作戰,殲敵4000餘人,取得“萬家嶺”大捷;8月參加長沙第一次會戰,奉命追擊從長沙前線後撤的日軍,斃敵甚眾;1940年9月,日軍12萬人第二次進攻長沙,102師擔任新牆河的防守任務,日軍派飛機輪番轟炸,並發射毒氣彈,我軍堅守陣地,與敵激戰21晝夜,傷亡極大。經休整補充後,又投入第三、四次長沙會戰,直至抗戰勝利。102師組建時有9700多人,經過上海、無錫和南京抗戰,損失約6000人,剩下到3000餘人,後增補7000人,其後經過徐州、武漢、南昌和長沙等戰役,全師僅存官兵不到千人,累計犧牲約12000人。
1940年9月,長沙第二次會戰後,撤到湘陰(洞庭湖南岸)休整補充。為了紀念歷次作戰犧牲官兵,柏輝章在師部駐地關王橋舉行了隆重追悼大會,以告慰烈士們的英靈,緬懷親人們的業績。貴陽各界人士和部分烈士家屬應邀到會。為了永遠不忘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華,屠殺我國人民的滔天罪行,世代牢記貴州兒女流血犧牲保衛祖國的英雄事跡,與會者紛紛要求在家鄉建立一座紀念塔,以資紀念。這一要求經102師報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批准,由102師派員配合地方政府籌備,決定在黔軍將士的家鄉貴州省貴陽市大南門外十字路口建立一座紀念塔。
塔的追訪
從2002年8月開始,至2003年7月13日止,通過走訪了原住“紀念塔”附近的老住戶和其它知情人20多名,到省、市檔案館查閱有關資料,到市、區政協和市黨史研究室調查,5次到省圖書館查閱資料,20多次到陽明路及河濱公園路邊夜市舊書攤尋覓有關資料。最後,終於找到昔日承修“紀念塔”的石工高樹雲(已故)的兒子高祥(系中共貴州省委辦公廳退休幹部)。他對我們說:“你們找我找對了。紀念塔是我父親帶著他的幾個徒弟修建的。這些徒弟中,唯一健在的一個叫鄭國清,87歲了,住貴陽礦山機器廠的中曹司尖山村宿舍,看他記不記得清楚。我家住在紀念塔旁邊的石嶺街,我小的時候,天天晚上都到紀念塔去蒙貓貓(捉迷藏遊戲)玩耍。塔是三角梭標形,有好高記不清楚了。”事後,我們找到鄭國清,他回憶說:“民國年間,我和我師傅高樹雲等參加修建紀念塔。塔是三面的,上小下大成三棱形。塔身三面分別刻的都是柏輝章師長題寫的‘國民革命軍第一百零二師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幾個大字。”第5次到省圖書館終於查到:民國30年(1941年)5月27日,貴州日報第3版載文,標題:《陣亡將士——紀念塔落成》,全文如下“[中央社]陸軍第某某師(註:102師)在本市中正門(今大南門)外十字路口建築之抗戰陣亡將士紀念塔,現已全部完成,高3丈余(約10米),周圍刊刻各陣亡官兵姓名,及高級長官(註:柏輝章)題字,壯麗雄偉、令人憑弔而肅然致敬,按此紀念塔諸烈士鹹為黔中英勇犧牲健兒雲。”
紀念塔於民國29年(1940年)底動工,次年5月落成。塔高10.2米,三角棱形,上尖下大,用巨型白綿石砌成塔形,象徵著一把銳利的刺刀直刺敵寇胸膛。塔身三面分別刻有碑名“國民革命軍第一百零二師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貼以金箔的楷字,下款“師長柏輝章題”。塔基為正方形,四周有白淺雕花飾圍繞,三級階梯是青石砌成。塔座底部呈台狀,台上有石柱、石欄桿圍繞,三方有進出口,各邊寬1米多,高80厘米,嵌刻銘文,記敘了建塔原委,並刻有304團團長陳蘊瑜在碭山壯烈殉國的事跡,幾次主要作戰經過和各級陣亡將士名單。
1986年至1994年間,陳蘊瑜、柏憲章(遵義人、102師兵站站長)等一些將士,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復追認為革命烈士,並頒發國家民政部《革命烈士證明書》。
塔的變化
解放後,1952年由於道路改造將紀念塔拆除,但“紀念塔”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現在的紀念塔是一寬敞的廣場,廣場中心辟有圓形花圃,綠籬常青,奇花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