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西道,明稱貴寧道,清名貴西道。民國1913年,北洋政府頒布《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規定省地方行政組織採取三級制,即省、道、縣三級,貴州全省劃分為黔中、黔東、黔西三個道,行政長官稱觀察使。1914年,黔西道改名貴西道(劉顯潛任貴西觀察使,後改稱道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貴西道
- 外文名:GuiXi
- 地理位置:中國貴州省西部
- 行政長官:民國為劉顯潛
貴西道,明稱貴寧道,清名貴西道。民國1913年,北洋政府頒布《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規定省地方行政組織採取三級制,即省、道、縣三級,貴州全省劃分為黔中、黔東、黔西三個道,行政長官稱觀察使。1914年,黔西道改名貴西道(劉顯潛任貴西觀察使,後改稱道尹)。
貴西道,明稱貴寧道,清名貴西道。民國1913年,北洋政府頒布《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規定省地方行政組織採取三級制,即省、道、縣三級,貴州全省劃分為...
民國3年(1914年)廢除府、廳、州制,設定冊亨縣公署,屬黔西道。民國6年(1917年),黔西道改名貴西道,屬貴西道。民國12年(1923年)廢除道制,直屬省管轄。民國24...
1914年6月,黔西道改名貴西道,治安順縣。1917年徙治畢節縣。1923年廢道,所有縣均直隸於省。1935年6月於畢節設第四行政督察區,領畢節、水城、威寧、大定、黔西...
民國二年(1913年),改為水城縣,隸屬貴西道;十二年(1923年)隸屬貴州省;二十四(1935年)年,隸屬第四行政督察區(畢節)。1949年,以後隸屬畢節地區。...
1 歷史沿革 ▪ 貴州省 ▪ 貴州巡撫 ▪ 貴州布政司 ▪ 貴州按察司 2 行政區劃 ▪ 貴平石糧儲道 ▪ 貴東道 ▪ 貴西道 貴州...
是年,貴西道署由安順遷畢節,興義縣仍屬貴西道。十二年(1923年)撤貴西道,興義縣直屬省公署。二十一年(1932年)3月,興義縣劃分為7區,7鄉、6鎮。二十四年...
民國三年(1914年),清鎮縣屬貴西道。九年,直隸於省。二十四年,隸屬貴州省第一督察去(治所安順)。二十六(1937年)年,直屬於省。...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平壩衛,設縣,名安平縣,隸於貴西道安順府。 民國三年(1914年),安平縣改名為平壩縣,隸屬貴州都督府安順府黔西道(又稱貴西道)。民國...
清代,為畢節兵備道、貴西道駐地。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畢節、赤水2衛,改置畢節縣。雍正七年(1729),貴西道駐畢節,管轄安順、遵義、大定、南籠四府。光緒...
初隸平大黔威道,二十年,改隸貴西道。二十二年,復設水西宣慰司及阿武長官所。同年十一月改黔西府、平遠府為州,隸大定府。二十六年,改大定府為州,隸威寧...
文悌(?-約1900)清末官吏。滿洲正黃旗人。瓜爾佳氏,字仲恭。以筆帖式任戶部郎中,出為河南知府,改御史。二十六年,兩宮西狩,文悌迎駕,擢貴西道。乞病歸,卒...
劉顯潛(1865-1938)貴州興義人,陸軍中將,貴州游擊軍總司令,歷任黔西觀察使、貴西道尹、貴州巡按使、護國軍援川總司令、滇黔邊防督辦、貴州軍事會辦。身授要職的...
清代,為畢節兵備道、貴西道駐地。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畢節、赤水2衛,改置畢節縣。雍正七年(1729),貴西道駐畢節,管轄安順、遵義、大定、南籠四府。光緒...
民國成立後,民國三年(1914年)一月,盤州廳撤銷,正式設立盤縣,同時新設立了興仁縣、冊亨縣,民國政府撤銷興義府,設立貴西道。至民國九年(1920年),貴西道撤銷,各縣...
1914年,興義縣劉顯潛任貴西道尹兼貴州全省上游清鄉督辦,身兼貴州西部地區軍、民兩政職務,掌控了貴西道所屬的興義府以及大定府、安順府、赤水廳等20餘縣的軍政...
鍈又改建珠泉書院,將明十八先生祠移建於試院東側,增建亭台樓閣,廣植奇花異卉,儼然江南園林,道光二十九年,擢貴西道尹,不久請還任興義府。...
劉顯潛(1865-1938)貴州興義人,陸軍中將,貴州游擊軍總司令。劉顯潛歷任黔西觀察使、貴西道尹、貴州巡按使、護國軍援川總司令、滇黔邊防督辦、貴州軍事會辦。身授...
大定局由大定府經理,貴西道負責稽查。設爐五座,其正鑄、帶鑄及附鑄,均兩局合併給額。參見“寶黔局”[1] 。參考資料 1. 大定局 .中華文史網.2013-11-...
林品南每到一個地方,每任職一方,百姓莫不豎起大拇指稱讚。在擔任鎮遠知縣幾年後,林品南又連續升任貴陽知府、貴西道台。那時候的貴西一帶田地貧瘠,百姓一年到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