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品南,號林紓,福鼎秦嶼人,生於清嘉慶年間,卒於光緒年,享年六十四歲。其一生為官清廉自守,做事剛正不阿,為朝野內外所稱頌。
基本介紹
- 本名:林品南
- 字號:林紓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福建省福鼎市秦嶼鎮
- 出生時間:清嘉慶年期間
- 去世時間:光緒年
- 主要成就:任江西鹽稅卿、貴州鎮遠知縣、貴陽知府、貴西道台、代理貴州巡撫
人物簡介,相關故事,赴京途中染疾去世 百姓哭送“萬民傘”,建天后宮庇佑民眾 修書院發展教育,減稅賦為民請命 促耕織造福一方,身前位高權重 身後竟無錢安葬,
人物簡介
林品南,號林紓,福鼎秦嶼人,生於清嘉慶年間,卒於光緒年,享年六十四歲。十七歲赴省考,考取舉人及第;二十歲晉京趕考,雖因路途顛簸不幸患上傷寒,未能如期參加考試,但其德行文采出眾被選薦為拔貢,從此開始踏上仕途。歷任江西鹽稅卿、貴州鎮遠知縣、貴陽知府、貴西道台、代理貴州巡撫,授贈朝議大夫,官終一品,後卒於升遷帝師進京面聖途中。林品南在任期間,倡教育建文明書院,揚家鄉文化建天后宮,行民便建浮橋,改賦稅減重負勸農桑,還帶頭募集資金扶貧濟困。其一生為官清廉自守,做事剛正不阿,為朝野內外所稱頌。關於林品南生平的記載,在秦嶼能看到的實在太少,唯一有少量記錄的當地林氏族譜歷經百年飄零,又在文革中燒毀殆盡。“雪上加霜”的是,大約1999年,他的墳墓被盜墓賊撬開,陪葬之物不見蹤影,所有關於他的記憶似乎都戛然而止。據其後人講述,家人只知其在外當官,並且空有其名未有其利,除了家中修葺房屋外,便從未拿一文錢回家照顧妻兒兄弟。不僅如此,他反而有時還回來發動鄉親為其任職縣府捐款解民憂。
直至當代,秦嶼鎮的王先生到貴州鎮遠縣參觀當地博物館時,無意間看到當地史料中關於這位帝師的生平事跡,這才知道書中記述的這位“林氏舜琴公”竟是從自己的家鄉走出去的。驚詫之餘,王先生便第一時間通知了林品南的後人,由此揭開了一段塵封百餘年的記載。
相關故事
赴京途中染疾去世 百姓哭送“萬民傘”
光緒年間,在偏遠的貴州貴陽府(今貴陽市),有一位勤政愛民的父母官,因政績出色得到皇帝賞識,任命為當朝帝師。當地百姓紛紛慶賀他們的父母官獲此殊榮,同時也十分難捨這位好官,因為正是他讓貴陽百姓擺脫了重稅,減輕了生活負擔。這位官員就是林品南。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林品南不幸在晉京赴任途中染疾而匆匆離世。據稱,當時貴陽百姓聞此訊息“莫不痛哭流涕”。為彰其政績,貴陽百姓紛紛集資趕製萬民傘———喻指父母官像傘一樣庇護著一方百姓(據說當時的“萬民傘”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發喪之日,貴陽萬人空巷,百姓們舉著點綴著小綢條的“萬民傘”,為林品南送行,許多店家甚至在自家店門前擺放一碗清水、一面明鏡,喻其清正廉潔。時任總督、巡撫等高官無不弔孝治喪,悲切之意溢於言表。
建天后宮庇佑民眾 修書院發展教育
貴州鎮遠縣各旅遊點中,最使人“驚詫”的是,這裡竟然也有福建沿海一帶祭祀媽祖的天后宮,由正殿、戲樓、膳堂、廂房和望江樓等建築組成,氣勢恢宏,莊嚴肅穆。據當地史料記載,這便是林品南上任鎮遠知縣後的第一項舉措。
據稱,當時流經鎮遠縣的渭河有許多急流險灘,常發生船翻人亡的事故,讓過往商賈和過客心驚肉跳,就連常年在水上營生的船夫也心生懼怕。當時,林品南想起,他赴任途中也遇到了這樣的湍流,危急時刻他想起了家鄉庇佑出海之人的媽祖,便在心中不停呼喚“媽祖救我”,之後海面真的漸趨平靜,他這才逃過一劫。
“何不將媽祖請進鎮遠,也來保佑這裡的百姓!”說乾就乾,他立即著手選址、設計。同時,他開始四處集資,甚至還回到秦嶼募捐。當時福建大批商人遠赴貴州,在鎮遠人數亦不在少,他們一聽家鄉的媽祖要入駐鎮遠,便紛紛慷慨解囊,出謀獻策,終於,富麗堂皇的天后宮建了起來。從此,當地百姓開始膜拜起了這位“外來神靈”,每次駕舟起航,總要先到天后宮祈求媽祖保佑他們平安歸來。據稱,自從鎮遠縣有了天后宮之後,渭河便不再似過往那樣生猛,百姓每每遇險總能化險為夷。
除了建設天后宮,林品南還蓋起了文明書院。清末世道多艱難,大多家長都不願將孩子送進書院念書,致使當地不少書院文風凋敝,見此,林品南憂心忡忡,“人才的培養關係著當地的興衰,百姓怎能不注重教育呢?”此時恰逢外國傳教士欲購置周廠坪這一風景勝地修建基督教堂。林品南考慮此地乃鎮遠好地,建為外國傳教士的基督教堂實為不妥,於是找來當地一些鄉紳密談,決定先建書院於其上。密談後,林品南委託鄉紳四出勸募,並先墊銀六百兩,購置瓠瓦木石,深夜時分堆集於工地,並先立文昌閣於其前,後外國傳教士見已無法改建便就此作罷。這一來之不易的書院便是文明書院,今已是鎮遠一中,仍是當地重要的求學之地。
據當地縣誌記載,為方便百姓出行,勤政為民的林品南,還在鎮遠縣於來碼頭(今新大橋處)架設了浮橋;為促進農耕,林品南還廣為籌款以備每年維修農田之需。
減稅賦為民請命 促耕織造福一方
林品南每到一個地方,每任職一方,百姓莫不豎起大拇指稱讚。在擔任鎮遠知縣幾年後,林品南又連續升任貴陽知府、貴西道台。
那時候的貴西一帶田地貧瘠,百姓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種田,交完稅後剩下的還不到三分之一。幾經走訪後,林品南意識到重稅壓得百姓苦不堪言!寢食難安的他最後無奈奮筆疾書,一封要求減免稅收的奏摺送到了皇帝的手上。也許是他為民請命的熾熱的心感動了皇帝,也許是貴西百姓實在讓人同情,不久後,皇帝竟批准了奏摺所請。
賦稅減輕了,林品南又開始鼓勵百姓積極投入生產。他親自帶動百姓們拓農田,廣種植,促耕織,開井鹽。同時,他還帶頭募集民間資金,為生活困苦的百姓送去糧食,為生病的民眾請大夫醫治……在林品南的致力“民生工程”、廣施德政之下,貴西百姓的生活漸漸有了起色,過去百姓流離失所、路有餓殍的現象得到了有效地改變。
身前位高權重 身後竟無錢安葬
在貴西道台任上取得不凡政績後,林品南又升任貴州代理巡撫,並授贈朝議大夫等銜。其在貴州的突出政績傳到了京城,光緒皇帝又任命其為帝師。
可遺憾的是,升遷為帝師的林品南卻在赴京的路上抱病而終。據記載,獲悉林品南病逝後,為表彰他的政績,光緒皇帝特封其妻子及父親為一品誥命夫人、三品通奉大夫。
據林品南後代子孫林宗福稱,當時身在秦嶼的家人們過了許久才聽聞林品南病逝的噩耗,在湊齊路費後,林品南的幾位兄弟將其遺體運回家中,因無錢安葬,遺體置放家中許久才得以安葬。
林品南一生為人正直,始終堅持以民為本,憎恨那些欺壓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的貪官污吏,在任期間一有發現作奸犯科即嚴懲不待;他一生為官清廉自守,募集來的銀兩他從來分文不動,有時還經常倒貼上自己的俸祿。林宗福告訴記者:“聽祖輩們說,老祖宗除了曾拿過幾百兩銀子回來修葺老宅外,其餘並未有銀兩回家,說他不顧家,不孝順二老,可他父親去世後他也曾回來守孝三年,這只能說明他真的沒有錢。”
也許身在秦嶼老家的親人們對他的“不顧家”有所怨言,這當是家人不理解其為人為官所致吧。直到百餘年後的當代,其後世子孫親赴貴州了解史料才知道,只不過他已把所有的積蓄,就像他的人生,全都獻給了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