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無

貴無

魏 晉 玄學的重要思想。謂以“無”為天地萬物的精神本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貴無
  • 拼音:guì wú 
  • 注音:ㄍㄨㄟˋ ㄨˊ
  • 釋義:魏 晉 玄學的重要思想
注音,解讀,

注音

謂以“無”為天地萬物的精神本原。本於《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代表人物為何晏王弼。 晉裴頠《崇有論》:“察夫偏質有弊,而覩簡損之善,遂闡貴無之議,而建賤有之論。” 南朝 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然滯有者全系於形用,貴無者專守於寂寥,徒銳偏解,莫詣正理。” 唐李磎《廣廢莊論》:“夫虛無用之心也,必憑於有者也;有之得行也,必存於虛也。是以有無相資,而後功立,獨貴無賤有,固已疎矣。”

解讀

無,【說文】豐也。從林;(圖片字,左圖中去掉下面“林”字)或說規模字,從大、廿廿,數之積也;林者,木之多也。廿廿,與庶同意。《商書》曰:“庶草繁無。”《康熙字典》無,【說文】亡也(即遠離人居之地)。【玉篇】不有。
“庶草繁蕪”之地即尚未開墾種植的地方,也即人類所不了解的或尚未掌握的存在。
虛,【說文】大丘也。丘,土之高也,非人所為也。從北從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從北。中邦之居,在崑崙東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為丘。
陰陽之氣周流六虛。陰陽無極無限,六虛也無極無限即六合。虛就是宇宙之宇的某方位。
虛無,指自然環境,並無人為干預過。虛,環境地域;無,自然性狀。
人之虛無,指大腦儲存的客觀的認識信息,虛,大腦肌體;無,認識儲備。
思,上部為腦門囟,指接受信息。
嬰孩無意識形態,認識的信息會自動建立相互間的維繫,並刷新原有信息或拒絕不能維繫的不合邏輯的信息。大腦構成的思維是自然的,即思無邪。而成人可能受環境壓迫或教育干擾而中邪形成意識形態,以致扭曲思維的自然性。
想,上部為目木,即意向。採摘捕獵爭鬥覓食繁殖。想有欲。
若思無邪則有欲之想合道,即符合自然規律。
綜上,貴無,就是順從自然。也即尊重客觀認識,而非主觀臆想。
按客觀認識而產生的意向行為是條件反射。
《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注】有,從手從肉。實體,擁有,存在。人類已了解或掌握的存在。
第一個“有”指有名之時,無名之時一切生物與貓狗一樣混沌,沒有文字沒有語言不能反映世界。第二個“有”指萬物之存在。
【釋讀】天下萬物產生於有名之時,萬物之存在產生於自然。
《崇有論》:察夫偏質有弊,而覩(睹)簡損之善,遂闡貴無之議,而建賤有之論。
【注】質,體也。人之根本,主觀之本體。賤有,客觀之有。
【釋讀】常見偏重於主觀精神氣質有弊端,而常見簡單並損去主觀(為道日損、損之又損)的好處,因此就闡述貴以虛心(不主觀)的議題,並建立客觀唯物論。
《文心雕龍·論說》:然滯有者全系於形用,貴無者專守於寂寥,徒銳偏解,莫詣正理。【注】滯有,主觀之有,與賤有相對。形用,具體套用。
【釋讀】然而,主觀者只能介懷於具體事項,客觀者守著空洞的理論而脫離實際,白白的尖銳偏執,不達真理。
《廣廢莊論》:夫虛無用之心也,必憑於有者也;有之得行也,必存於虛也。是以有無相資,而後功立,獨貴無賤有,固已疎矣。
【注】心,《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注》天地以本為心者也。《正義曰》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為心者也。
心,是變遷或意向的本體。用心,則使變遷。
【釋讀一】自然環境用於變遷,必憑藉於實體,實體得以變遷,必寄託於自然。所以自然之無與人為之有相互作用,而後能成功。只有順從自然並客觀唯物,定然亨通。
【釋讀二】人的思維用於意向,必憑藉於認識,認識得以更新,必寄託于思維。所以思維之無與認識之有相互作用,而後能進步。只有虛心客觀,定然亨通。
貴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