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貴州黧豆
- 拉丁學名:Mucuna terrens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薔薇亞綱
- 目:豆目
- 亞目:豆亞目
- 科:豆科
- 亞科:蝶形花亞科
- 族:菜豆族
- 屬:黧豆屬
- 種:貴州黧豆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本種提示,
形態特徵
大型攀援木質藤本。莖具縱棱和溝槽,枝初時被稀疏短毛,後變無毛。
羽狀複葉具3小葉,葉長21-23厘米;托葉脫落;葉柄長7-10.5厘米,通常具伏貼疏柔毛;小葉厚紙質,頂生小葉寬橢圓形或略呈倒卵形或近菱形,長約11厘米,寬約8厘米,先端近急尖,基部稍楔形,側生小葉極偏斜,長10-11.5厘米,上面光禿無毛,下面密被伏貼灰白色短毛;側脈5-7,在兩面凸起;小葉柄長5-6毫米,具短毛。
花序生於老莖上,長10厘米以上,至少有9節,每節3花,總花梗和花梗密被深色多少伏貼的短毛和稀疏的長剛毛;苞片多少卵形,長2毫米,寬1.5毫米,密被毛,宿存;小苞片脫落;萼兩面密被伏貼淺褐色毛,外面並具脫落的、較長的紅褐色剛毛,萼管寬杯形,長1.1-1.4厘米,寬約2厘米,2側齒長3-5毫米,最下齒長約6毫米;花冠深紫色,旗瓣長3.4-3.8厘米,先端凹缺達2毫米,翼瓣很狹,長6-6.4厘米,寬1.5-2厘米,先端圓,基部具長約9毫米、密被短毛的瓣柄,耳長約5毫米,龍骨瓣長7.5-7.7厘米,瓣柄長約10毫米,耳長約8毫米;雄蕊管長約5.5厘米,花柱下部和子房具短毛,胚珠16。
果木質,帶形,長47-60厘米,寬約3.5厘米,厚約1.5厘米,密被淺褐色短毛,表面具幾條不規則間斷的木質皺紋,內部隔膜薄,多少木質;種子16顆,黑色,種臍為種子周長1/3,種阜寬4毫米。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000-1500米處。
分布範圍
產於貴州安順。
本種提示
貴州黧豆模式Cavalerie 2974,於1908年4月采於貴州南部,當時Cavalerie 在平伐。Wilmot-Dear所引證的另外兩份標本系 Cavalerie 3782,及3784,系1910年采於安順作者見到3782標本的照片。
鎮寧黧豆Mucuna bodiniana Levl. 等模式syntype之一,Seguin為1898年4月采於鎮寧,鎮寧距安順僅約20公里;另1等模式,Bodinieri 2282,為1897年4月21日采於河塘(在睛隆之北)在鎮寧西南,距鎮寧約60公里。
據Wilmot-Dear記載,貴州黧豆花紫色,花萼最下1裂片短,長寬達6毫米,頂生小葉先端急尖,近漸尖,頂端變厚,莢果種子約16顆;而鎮寧黧豆,花冠污黃而帶白色,花萼最下1萼裂片長(7-)10毫米,頂生小葉先端渾圓,具驟尖頭,莢果未見,子房有胚珠18顆(Kew Bull. 39: p. 24. 及 p. 26)。
此兩種的旗瓣、翼瓣、龍骨瓣之形態近似,大小極近,旗瓣先端同被睫毛,僅貴州黧豆龍骨瓣稍長(長0.3-0.5厘米)。
兩種花的形態如此相似,地理分布如此接近,作者認為此兩種極可能為同一種;但因未見標本,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