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電影製片廠

貴州電影製片廠成立於1958年7月20日,初期廠址設在醒獅路,後遷雪涯路,直屬於貴州省文化局領導,由省文化局副局長張世珠兼任廠長。以拍攝新聞紀錄片、科教片為主。曾先後拍攝《烏江苗嶺處處春》、《貴州新聞》等反映貴州舊貌變新顏的紀錄片。1961年4月,因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各部門緊縮精簡機構,貴州電影製片廠正式撤銷。從建立到結束,歷時2年零8個月。貴州成為全國極少無電影製片廠的省份之一。從此攝製電影必須依靠省外的力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貴州電影製片廠
  • 外文名:guizhou Film Studio
  • 成立時間:1958年7月20日
  • 撤銷時間:1961年4月
  • 廠址:貴州省貴陽市醒獅路3號
  • 廠長:張世珠
  • 主管機構:貴州省文化局
發展歷史,組織架構,拍攝影片,

發展歷史

1958年5月,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駐貴州省攝影站正式下放貴州省,並經文化部、貴州省人民委員會同意,在攝影站基礎上籌建貴州省電影製片廠。1958年7月,文化部召開會議,研究製片廠籌建有關問題,明確建廠的原則:以拍攝新聞紀錄片、科教片為主。川、滇、黔3省電影製片廠,分別由八一電影製片廠、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協助組建和代訓人員。
1958年7月20日,貴州電影製片廠正式成立,設籌建處於貴陽市醒獅路3號,並開始辦公。貴州省委第一書記周林為貴州電影製片廠題寫廠標。從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下放攝影師顧擁、沙鐘科、葉文虎,製片師王克制、塗秀珍,剪接師周劍痕;八一廠調來攝影師洗印師介仰賢;還有北京電影學院教師劉興益、北京洗印廠調來人員王琳;同時從貴州省文化局、出版社、劇團、文化館等單位抽調一些共約60多人。
1958年8月,為了培養電影製片業務人員,貴州電影製片廠首批選派職工數十人去八一製片廠、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和北京電影學院學習,邊學、邊看、邊實習。到北京電影學院學習編導的有孟靖原、饒觀聖、周珍元;學攝影的有馮一萍、馬龍馬良;學錄音的有花雲龍、汪正、楊群;學洗印的有劉思健、王曉照、盧和森、朱惠娜。分別參加各個班,學習專業技術課程。
到八一電影製片廠學習攝影的有馬長書;學習美工的有周東文、安裕書;學習配光的有柴天麗;學習剪接的有周小舟、雲芝;學習音響的有張寶成;學習錄音機械的有孫友善、毛民一;學習攝影機械的有黃文素;學習焰火的有巫傳祿、陳應發;學習燈光的有彭繼德。
在北京電影學院學習的人員畢業以後,一部分人回廠工作,一部分人到八一電影廠繼續實習,邊學習邊工作。由孟靖原在八一廠負責貴州廠的帶隊,同時負責貴州電影製片廠拍攝 《貴州新聞簡報》和有關紀錄影片的編輯工作。
在跟班學習中,曾派人分頭參加了《海鷹》《狼牙山五壯士》影片的製作、演出實踐,有的還參加電影學院編導、攝影、錄音等專業學習和實踐,並開始編撰《貴州新聞》的腳本工作。在貴州電影製片廠內,如沙鐘科、顧擁等貴州站老攝影師,用帶來的兩台蘇制“埃姆”發條式攝影機投入《貴州新聞》紀錄片的拍攝工作。當時正值籌備階段,無廠房、設備,人員都去學習,本身技術力量薄弱,無力製作。攝影師拍完後,即送八一電影製片廠洗印剪接、配音、解說等完成後期加工。貴州廠的學員都分頭參加了學習和製作實習等工作。
在此期間,貴州省政府撥外匯數十萬美元,從西德進口當時最新式、最先進的變焦攝影機和有關配套設備,並在花溪三江等地勘選建廠基地。
根據中共貴州省委、省人委指示的邊籌建廠、邊學習邊工作的原則,及時進行採訪、編導拍攝和洗印製片,於1958年10月國慶時,上映了《貴州新聞簡報》多本,短小精悍,時間性強,生動感人。
1959年4月,文化部召開全國電影製片工作會議,明確了“在經濟困難情況下,決定給工業讓路”,貴州電影製片廠基建下馬。在此困難情況下,仍堅持學習和工作。
1959年10月,孟靖原回貴影廠工作,由周珍元負責在八一廠學習、編輯《貴州新聞紀錄片》和在京人員的學習和工作。在建廠的第一階段,已經能拍攝新聞紀錄片,影片的後期製作在八一電影製片廠加工完成,貴州廠抽調去學習的職工,邊學習邊工作,拍攝紀錄片14部。
1960年下半年與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合拍了黔劇《秦娘美》(黑白片);同時,該廠在為貴州省歌舞團攝製苗族歌舞片《蔓蘿花》時,貴州電影製片廠不少員工跟班學習和實習。
1960年7月23日,第三屆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當時貴州省參加的有30多人,其中電影製片廠代表有廠長張世珠、副廠長彭鵬、編導周珍元、攝影師顧擁等4人。張世珠因為在上海參加拍攝電影《蔓蘿花》工作,未出席會議。在會議上,全體代表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接見,並攝影留念。
至1961年4月,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各部門緊縮精簡機構,貴州電影製片廠正式撤銷。從建立到結束,歷時2年零8個月(人員、物資的善後處理,延續到1963年底)。製片廠撤銷後,仍保留一個新聞紀錄片攝製組,該組編制附設在局電影發行科內,確定編制為5人,人員在原製片廠中選留。
貴州電影製片廠撤銷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通過中央宣傳部向貴州電影製片廠調走了那套攝影設備,其餘部分調撥給八一電影製片廠和四川峨眉電影製片廠。有關技術人員也先後調給四川、雲南電影製片廠及雲、貴、川各個電視台有關部門工作。
1978年8月20日,貴州省文化局黨組具文上報貴州省委宣傳部,擬重建貴州電影製片廠。

組織架構

時任貴州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化局副局長張世珠兼任廠長,抽調省文化局彭鵬、李輝寶兩同志任副廠長。彭鵬分管業務,李輝寶分管黨團、人事、行政,併兼任廠黨支部書記工作。下設三個室:①辦公室,抽調郝春陽任副主任,分管文書、財務、行政、基建工作。② 藝術室,主任為孟靖原,副主任為饒觀聖,總攬文學創作、生產計畫、製片發行、生產設備等工作。③技術室,成立後暫缺負責人,由藝術室兼管。

拍攝影片

前後共拍攝了《貴州新聞》1-14號;以下新聞片分頭由饒觀聖、楊揚、孟靖原、周珍元等編輯;沙鐘科、顧擁、介仰賢、劉世一、馮一萍、馬龍馬良等攝影。還選送中央新影廠編入全國的《新聞簡報》,在全國發行放映。當時雖然受到左的影響,有些浮誇現象,但作為時代的紀錄,不可否認地反映了當時的歷史事實。
第1號:①黔桂鐵路通車典禮;②煤田鑽探; ③山區捕魚;④大搞積肥。
第2號:①人民公社小型水電站;②女理髮師;③漆器; ④春耕;⑤長石公社幼稚園。
第3號:①都鋼在建設中;②都勻臘紙廠;③千里山川菜花黃; ④貴陽養雞場。
第4號:①煉鋼爐利用係數全省第一;②新機場試航;③ 揭開土壤的秘密; ④採茶忙。
第5號:①黎潤初賽神農;②小麥豐收;③棉花移栽;④賽馬。
第6號:①插秧機在銅仁開花;②送公糧;③在建築工地 上;④花燈團下廠。
第7號:①水足肥飽秧苗壯; ②生產夏令商品;③九架爐鐵工廠; ④清水江龍船節。
第8號:①大搞土化肥; ②生產家具; ③他們沒有殘廢; ④山區蘋果香。
第9號:①豐收的喜悅;② 鐵礦鑽探;③課外學習; ④方便顧客。
第10號:① 山區水稻大豐收;②烏江拖輪;③工藝美術放光彩。
第11號:①秋耕秋種;②受歡迎的藤竹器;③ 貴州十年經濟建設展覽會。
第12號:①涼山洋芋; ②生產軟木栓;③腎炎病人的福音; ④清水江上放排忙。
第13號:①董副主席在我省視察;②桂家河水庫建成;③土機械化大顯神威。
第14號:①貓跳河上鎖蛟龍;②阿哈水庫;③遵義磷肥廠;④跨入1960年。
同時,還製作有新聞紀錄片《貴州高原飛鋼龍》(3本);《菜花麥浪頌公社》、《勞動鍛鍊》、《山花朵朵》、《慶五一》、《躍進聲中慶國慶》、1959年12月拍攝大型藝術紀錄片《烏江苗嶺處處春》等紀錄影片。
1960年又拍攝了《周總理和貴州各族人民同慶“五一”》、《朱德委員長視察貴州》及《朱德等六元帥在貴州視察》、《緊急救援中毒的階級兄弟》、《劈山跨水度通途》等。此外,還與上海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彩色舞劇片《蔓蘿花》及黔劇《秦娘美》等影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