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貴州省情教程(第4版貴州省高校統編通用教材)》(作者湯會琳)的編寫和修訂是在中共貴州省委教育工作委員會、
貴州省教育廳直接領導下,在貴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和建設指導委員會指導下,由
貴州廣播電視大學校長、省管專家、碩士生導師湯會琳教授擔任主編,貴州廣播電視大學黨委書記李近華高級政工師擔任主審,為貴州省普通高校各專業學生學習“貴州省情”課所編寫的教材。本教材共分7章,各章分工如下:湯會琳教授(第六章:第一~三節);李近華高級政工師(第六章:第四、五節,第七章:第四節);唐玉芳研究員(第一章,第三章);徐偉副教授(第四章,後記);張滌副教授(第二章);雷興朝研究員(第五章);郭萬才講師(第七章:第一~三節);唐玉芳研究員負責本教材提綱編寫和制定、體例要求編寫及文字的總纂。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特定的地理條件對貴州發展的特殊影響
一、“天無三日晴”的氣候特點對貴州發展的影響
二、“地無三里平”的地貌特點對貴州發展的特殊影響
三、貴州的發展必須嚴格遵循山區客觀自然規律
第二節 各族人民共同為貴州的開發做出了歷史的貢獻
第三節 美好發展前景
一、封閉是貴州落後的真正原因
二、“人無三分銀”的歷史一去不復返
三、貧窮和落後仍然是貴州的主要矛盾
四、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
思考題
第二章 特殊的地理環境
第一節 生態類型多樣的自然環境
一、喀斯特地貌典型發育的地貌特徵
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宜人氣候
三、處於長江和珠江上游的河流水系
四、類型多樣、肥力不高的土壤條件
五、種類繁多、分布呈現過渡性的生態植被
第二節 組合態勢良好的自然資源
一、水煤結合、水火電互濟、優勢突出的能源資源
二、組合良好、開發前景廣闊的礦產資源
三、種類繁多、具有廣泛利用價值的生物資源
第三節 行政區劃
一、建省前的區劃沿革
二、建省至解放時的行政區劃
三、解放後的行政區劃
思考題
第三章 悠久的發展歷史
第一節 從古夜郎到貴州
一、以“觀音洞文化”為代表的史前文化
二、古夜郎的興起
三、郡縣制在夜郎地區的建立
四、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群舸的發展
五、貴州名稱及區劃的由來
第二節 從貴州建省到貴州解放
一、貴州行省的建立
二、屯田與貴卅I的開發
三、改土歸流對貴州發展的影響
四、乾嘉起義與鹹同起義
五、震驚全國的“三大教案”
六、辛亥革命在貴州
八、中共貴州地方黨組織的發展
九、國民黨對貴州的統治
第三節 貴州歷史發展的新篇章
一、人民政權的建立與剿匪鬥爭
四、開展有計畫的經濟建設
六、“三線建設”對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八、撥亂反正,實現工作重點的轉移
九、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逐步擴大對外開放,大力發展有計畫的商品經濟
十、堅持從貴州的實際出發,走符合省情的發展路子
十三、實施“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戰略,同步推進工業化、
城鎮化、農業現代化
思考題
第四章 多民族團結互助的社會環境
第一節 人口發展與多民族共同繁榮
一、歷史上多次人口遷徙活動與多民族社會環境的形成
二、當代人口發展與民族構成
第二節 貴州民族的主要特點
一、貴州民族的分布及居住特點
二、貴州民族的語言文字狀況
三、貴州民族文化及宗教信仰情況
第三節 民族區域自治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一、中國共產黨在貴州的民族工作
二、民族區域自治的推行
三、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概況
四、貴州省“十二五”少數民族事業發展目標
思考題
第五童潛力巨大的經濟發展基礎
第一節 經濟建設成就顯著
二、國民經濟快速發展
三、三次產業結構趨向合理
四、主要特點
第二節 農業和農村經濟不斷發展
一、農業產出水平不斷提高
二、農業生產結構得到調整
三、農業現代化水平逐步提高
四、農業產業化快速推進
第三節 重點實施工業強省、城鎮化帶動戰略,穩步推進信息化
一、新型工業化道路不斷拓寬
二、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
三、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
第四節 服務業不斷發展
一、服務業穩步發展
二、現代服務業繼續拓展
三、傳統服務業適應能力更強
思考題
第六章 蓬勃發展的社會事業
第一節 教育
一、教育發展概況
二、基礎教育
三、高等教育
四、職業教育
第二節 科學技術
一、自然科學與技術發展概況
二、社會科學發展概況
第三節 文化
一、文化發展概況
二、文化發展現狀
第四節 衛生體育事業
一、衛生事業健康發展
二、體育事業成績顯著
思考題
第七章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與構建和諧貴州
第一節 中國共產黨貴州地方組織建設
一、思想建設
二、組織建設
三、作風建設
四、廉政建設
第二節 貴州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和政權建設
一、地方立法工作
二、人大監督工作
三、人大代表作用的發揮和重大事項決定及重要人事任免工作
四、地方政權建設
第三節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貴州政治協商制度建設
一、民主黨派和工商聯貴州省地方組織的建設與發展
二、政協貴州省地方組織的建設與發展
第四節 構建和諧貴州
三、環境保護成效明顯
四、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思考題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