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梵淨山自然保護區

貴州梵淨山自然保護區

梵淨山自然保護區是1978年由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我省第一個自然保護區。1986年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同年,經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與生物圈”國際協調理事批准,被接納為世界人與生物圈(MAB)保護區網成員,成為中國的第四個國際生物圈保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貴州梵淨山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地區
  • 氣候:中亞熱帶季風山地濕潤氣候
  • 區域面積:41900公頃
  • 保護對象:森林生態系統
簡介,保護區概況,保護價值,地理位置與範圍,歷史沿革,自然環境,地質地貌,氣候特徵,水文,土壤,

簡介

保護區概況

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地區的江口、印江、松桃三縣交界處,屬於我國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帶上,是武陵山脈的主峰,保護區總面積41900公頃(二調實測面積43411公頃)。保護區處於我國亞熱帶中心,冬季受西伯利亞寒流影響甚微,夏季受東南海洋季風影響顯著,故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具有我國典型的中亞熱帶季風山地濕潤氣候特徵。

保護價值

特殊的地理位置,優越的水熱條件,形成山區溫暖濕潤的環境,加之山體古老,地質史上少受冰川影響,使這裡成了古老動植物的棲息地。這裡保存有距今7000萬年至200萬年前第三和第四紀的古老珍稀動植物,以及層巒疊嶂的古老地層。據統計,有原始森林2萬公頃,已查明區內生物種類5000多種,並分布有大量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其中以梵淨山冷杉和珙桐為代表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8種,二級保護多達23種;梵淨山區擁有東洋界的華中、華南和西南3個區系成分的動物,有與大熊貓齊名的黔金絲猴,3000萬年前就在這裡生活,還有雲豹、白頸長尾雉等6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和29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梵淨山物種資源豐富,是研究生物物種多樣性、典型性以及植被自然演替規律的理想場所。

地理位置與範圍

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梵淨山保護區)位於貴州省東北部的江口、松桃、印江三縣交界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08°45′55″~108°48′30″,北緯27°49′50″~28°1′30″。保護區東鄰江口縣快場村,南抵江口縣高峰村,西至印江縣豆臭林村,北至印江縣金廠村。梵淨山保護區的總面積為4.19萬公頃(二調實測面積4.3411萬公頃,其中國有林面積31437.6萬公頃;集體林面積11973.67萬公頃),其中實驗區面積1.45萬公頃,占全區總面積的34.6%,內含旅遊小區0.12萬公頃,占全區總面積的2.8%;緩衝區面積為0.28萬公頃,占全區總面積的6.7%;核心區面積2.46萬公頃,占全區總面積的58.8%。
它是我國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保護較為完整的典型地區之一。有原始森林約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80%,尤以山麓及溝谷地帶的常綠闊葉林最為典型,動植物資源豐富,1978年列為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198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畫"接納為生物保護區網成員。茂密的原始森林中還生活著眾多的珍禽異獸,有一級保護動物黔金絲猴、華南虎,二級保護動物獼猴、短尾猴、毛冠鹿、大鯢等。

歷史沿革

1956年10月,梵淨山被林業部劃定為天然森林禁伐區(自然保護區),1978年梵淨山自然保護區根據“黔通字(78)133號”檔案批准建立,並組建了專門的保護區管理機構,1986年經國務院以“國發(86)75號”檔案批准為首批1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1987年元月成為中國第二批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成為中國第四個加入該網路的自然保護區。至此,梵淨山開始向世界展示它迷人的丰姿。1989年,貴州省人民政府以“黔府通(89)13號”檔案正式將原“貴州省銅仁地區梵淨山自然保護區”更名為“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明確了由貴州省林業廳和銅仁地區行署共同領導,保護區的基本建設、業務、科研經費、物資設備以及人員經費由省林業廳納入計畫並組織實施。

自然環境

地質地貌

梵淨山是武陵山脈的主峰。山體走向多呈北東、南西走向。區內基岩以變質板岩、變質砂岩為主,最高峰鳳凰山海拔2570.5米,次高峰老金頂2493.4米,境內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20餘座,以保護區邊緣至山頂400多平方公里範圍內,高程相差2000多米,形成山勢陡峻、懸岩峭壁比比皆是的雄偉山體。

氣候特徵

梵淨山地區屬東亞季風氣候區,具有明顯的中亞熱帶季風山地濕潤氣候特徵。年均溫介於5.0~17.0°C,相差達12°C之多,氣溫隨地勢增高而降低。年降水量介於1100~2600毫米之間,是貴州省降雨量最多的地區,也是全國多雨地區之一。相對濕度年均80%以上,氣候垂直變化多樣,形成氣象萬千的氣候特徵。具有我國典型的中亞熱帶季風山地濕潤氣候特徵。

水文

梵淨山為烏江與沅江水系的分水嶺。區內沖溝密布,故有“九十九溪”之稱,水系呈典型的放射狀向四周分流,其中屬江口縣境內主要有黑灣河、盤溪河、瓦溪河、馬槽河、黃泥溝、廖家河、凱土河、牛尾河;屬印江縣境內的主要有肖家河、於家溝、淘金河;屬松桃縣境內的主要有魚泉溝、亂石河,河流總長度超過200公里,以上河流年平均流量為12.37立方米/秒,且長年不斷流。

土壤

梵淨山是武陵山系西南段最高的山體,裸露著中晚元古宙的綠岩系,是中國南方晚前寒武地質研究的一個重要視窗。梵淨山分布面積最多的是山地黃壤和暗黃棕壤,其土壤主要為森林土壤。成土母質為元古界板溪群變質岩風化的殘積和坡積物。主要母岩有變余粉砂岩、變余石英砂岩、絹雲母板岩、千枚岩、變余凝灰岩以及變質細碧角斑岩。
由於地形、氣候、植被和母岩等成土條件的複雜性和差異性,形成了保護區土壤類型的多樣性,構成了由山麓到山頂的土壤分布為黃紅壤——山地黃壤——山地暗黃棕壤——山地灌叢草甸土——1900至2200米的暗色山地矮林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