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貴州省東北部的江口、松桃、印江三縣交界處,保護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08°45′55″~108°48′30″,北緯27°49′50″~28°1′30″。保護區總面積4.19萬公頃,1978年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主要以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動植物為保護對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設立時間:1978年
  • 級別:國家級
  • 地理位置:貴州省銅仁市
  • 類型:自然生態系統類
  • 保護對象:黔金絲猴、珙桐等
  • 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地質地貌,氣候,植被,水文,土壤,區域範圍,保護目標,保護對象,生物,管理措施,開發利用,生態價值,

歷史沿革

1956年10月,梵淨山被林業部劃定為天然森林禁伐區(自然保護區)。
1978年批准建立的貴州省第一個自然保護區。
1986年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同年,經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與生物圈”國際協調理事批准,被接納為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成員,成為中國的第四個國際生物圈保護區。
1989年,貴州省人民政府以“黔府通13號”檔案正式將原“貴州省銅仁地區梵淨山自然保護區”更名為“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位置

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貴州省東北部的江口、松桃、印江三縣交界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08°45′55″~108°48′30″,北緯27°49′50″~28°1′30″。
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地質地貌

梵淨山是武陵山系西南段最高的山體,裸露著中晚元古宙的綠岩系,是中國南方晚前寒武地質研究的一個重要視窗。
梵淨山山體龐大,地勢高聳,層巒疊嶂,最高峰鳳凰山海拔2572米,金頂海拔2493米,而東坡山麓的盤溪口海拔僅500米,高差達2000餘米。以鳳凰山、金頂的峽谷地形為中心,四周逐層散布低中山,低山和丘陵等各種地貌類型。

氣候

梵淨山地區屬東亞季風氣候區,具有明顯的中亞熱帶季風山地濕潤氣候特徵。年均溫介於5.0~17.0°C,相差達12°C之多,氣溫隨地勢增高而降低。年降水量介於1100~2600毫米之間,是貴州省降雨量最多的地區,也是全國多雨地區之一。相對濕度年均80%以上,氣候垂直變化多樣,形成氣象萬千的氣候特徵。具有典型的中亞熱帶季風山地濕潤氣候特徵。

植被

梵淨山自然保護區森林植被分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自然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性原始森林植被。森林植被是梵淨山保護區生態系統的主體,植被景象具有三個較為明顯的垂直帶譜,海拔1300米以下為常綠闊葉林帶,海拔1300-2200米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海拔2200米以上為亞高山針闊混交林和灌叢草甸帶。
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水文

梵淨山為烏江沅江水系的分水嶺。區內沖溝密布,故有“九十九溪”之稱,水系呈典型的放射狀向四周分流,其中屬江口縣境內主要有黑灣河、盤溪河、瓦溪河、馬槽河、黃泥溝、廖家河、凱土河、牛尾河;屬印江縣境內的主要有肖家河、於家溝、淘金河;屬松桃縣境內的主要有魚泉溝、亂石河,河流總長度超過200公里,以上河流年平均流量為12.37立方米/秒,且長年不斷流。

土壤

梵淨山分布面積最多的是山地黃壤和暗黃棕壤,其土壤主要為森林土壤。成土母質為元古界板溪群變質岩風化的殘積和坡積物。主要母岩有變余粉砂岩、變余石英砂岩、絹雲母板岩、千枚岩、變余凝灰岩以及變質細碧角斑岩。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於地形、氣候、植被和母岩等成土條件的複雜性和差異性,形成了保護區土壤類型的多樣性,構成了由山麓到山頂的土壤分布為黃紅壤——山地黃壤——山地暗黃棕壤——山地灌叢草甸土——1900至2200米的暗色山地矮林土。
梵淨山梵淨山

區域範圍

保護區東鄰江口縣快場村,南抵江口縣高峰村,西至印江縣豆臭林村,北至印江縣金廠村。梵淨山保護區的總面積為41900萬公頃(二調實測面積43411公頃,其中國有林面積314376000公頃;集體林面積1197367公頃),其中實驗區面積14500公頃,占全區總面積的34.6%,內含旅遊小區1200公頃,占全區總面積的2.8%;緩衝區面積為0.28萬公頃,占全區總面積的6.7%;核心區面積24600公頃,占全區總面積的58.8%。

保護目標

保護對象

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動植物。

生物

梵淨山是聯合國人與自然保護圈成員單位之一。梵淨山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有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物種。
動物
保護區野生動物種類有動物近3000種,其中獸類69種,鳥類191種另4亞種,兩棲爬行類75種,魚類48種,陸棲寡毛類211種,昆蟲類2000餘種。列為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有35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有黔金絲猴、豹、白頸長尾雉等6種,二級保護動物有大鯢、穿山甲、獼猴、黑熊、紅腹角雉等29種。特別是黔金絲猴,是第三紀遺留下來的中國特產動物,野外種群數量只有750隻左右,僅分布在梵淨山保護區內,是中國特產的三種金絲猴種數量最少、分布最窄、瀕危度最高的一種,被國際貿易公約列為瀕危度最高級別保護動物。
梵淨山梵淨山
植物
梵淨山自然保護區內植物種類約2000餘種,其中木本植物900多種。全區林業用地面積617930畝,非林業用地面積10570畝(其中大於25度陡坡耕地面積5230畝)。全區森林覆蓋率94.5%(加灌叢),林木蓄積量達381萬立方米。區內高等植物有1000多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珙桐等21種,並發現有大面積的珙桐分布;脊椎動物有382種。
梵淨山自然保護區具有梵淨山冷杉、珙桐、黃楊林等森林類型40多個。名貴的孑遺植物和特產植物,列入國家保護的野生植物有31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珙桐、梵淨山冷杉、鐘萼木等6種,二級保護植物有香果樹、水青樹、白辛樹、黃蓮等25種。另外,具有各種用途的資源植物11000多種。
以上數據截止至2014年

管理措施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建立以來,一直都很重視科研、科技工作,並根據自身的實際,與國內外相關單位合作開展了多學科的科學研究項目,如中美梵淨山環境監測、麻陽河黑葉猴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月亮山林區科學考察等。獨立主持完成了多項科學研究課題,如黔金絲猴的野外生態調查、黔金絲猴的人工馴養及繁殖技術研究等,並確立了以“科研為先導、管護為基礎、協調作保障”的管理方針,保護管理、資源保護、森林防火、旅遊開發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管理局通過製作保護區的圖文、影視資料對外宣傳保護區的情況。舉辦夏令營、組織中小學生參觀動植物標本,對中小學生進行大自然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教育。利用宣傳牌、標語、通告等形式,大力宣傳保護野生動植物和森林防火的重要性,提高了保護區的知名度,增強了保護區周邊民眾的保護意識。

開發利用

梵淨山是“貴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峰”,原始生態保存完好,1982年被聯合國列為一級世界生態保護區,國務院於1986年將其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2年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15年獲得首批“中國森林氧吧”稱號。
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梵淨山乃“武陵正源,名山之宗”,曾獲得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中國十大避暑名山”,是全國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是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齊名的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生態價值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黔金絲猴,是第三紀遺留下來的中國特產動物,總共750隻左右,僅分布於梵淨山保護區內,是中國特產的三種金絲猴中數量最少、分布區最窄、瀕危度最高的一種,是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珍品”,是世界的“瑰寶”。
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梵淨山保護區是武陵山系森林生態系統保存較好的少數山地之一,是東亞植物區系華中植物區的典型區域之一,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特有種眾多,珍稀動植物種更為繁多,是一塊保存較為完好的自然原始綜合體,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