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

貴州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

貴州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成立於2003年8月,由原貴州師範大學教育系、信息技術系重新編制組合而成。教育技術學是一個新興的學科,是學院重點建設學科。成立以來,教育技術系得到了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各項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支雄厚的科研教學隊伍。近年來,教師發表各類學科論文上百篇,學術著作近10部,完成國家或省部級科研課題近10項,深受社會好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貴州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
  • 創辦時間:2003年8月
  • 所屬地區:貴州
  • 類別:公立學校
簡介,教學條件,教育技術學,教育技術學的名稱和定義,教育技術學的價值,教育技術的實踐模式,概況,“計畫”說,“方法”說,“技術”說,“方案”說,“操作程式”說,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教育技術的技術基礎,教育技術學涵義的一些思考,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習方法,

簡介

貴州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現有全日制本科班級三個專業12個班,全日制研究生三個年級3個班,學生近800人;函授本科與研究生總和人數近1000人。

教學條件

現有教學實驗室28間,多媒體教室8間,網路機房3間,信息技術與心理學兩大實驗室儀器總價值在1000萬元以上。圖書資料包括常規書籍與電子音像類,圖書資料達17000冊左右,光磁碟資料達177700小時左右。

教育技術學

教育技術學作為一個學科,應該具有較為明確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理論體系和實踐領域。由於教育技術學之新,其對象、方法、理論和實踐都還沒有被普遍認可的表述,有時候就以專門領域來界定之。專門領域是指教育技術學是教育學中一個特定的研究領域。無論是稱為學科或領域,教育技術學以研究教學方法、教學藝術、教學內容和教育思想的套用實踐為內容,結合多種技術和設備,旨在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如何評價在教育中套用的各種技術、方法和思想,是教育技術學的重要研究範疇。如何將評價的結果用於指導實踐,顯彰教育精神,提高教育效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教育技術學之生命所在。

教育技術學的名稱和定義

教育技術學有幾個不同的名稱:電化教育、教育技術、教學技術等等,不同的名稱其內涵大同小異,名稱的取捨得失還在爭論中。1995年教育部將電化教育專業更名為教育技術學專業。1999年10月召開的中國電化教育協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上,一致同意將協會名稱改為 “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在中國,與本學科相關的兩個教育類核心刊物《中國電化教育》《電化教育研究》仍舊保持電化教育的名稱不變。中國教育技術協會的會刊是《教育技術研究》。
中國教育技術學的定義受美國一些機構的定義的影響很大。1994年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對教育技術下的定義是:
“教育技術學是對學習過程和教學資源進行設計、 開發、 運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
這就是在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的AECT’94定義。近十年來,中國教育技術學的學科建設實踐研究,大都少不了要詮釋和建構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價這五大範疇。
2004年6月,AECT定義與術語委員會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定義草案,並於當年10月獲得通過。教育技術被界定為:
“通過創建、使用和管理適當的技術過程與技術資源來促進學習和提升績效的研究與合乎道德的實踐。”
目前的新定義還只是一個草案,正式的定義據說將在今年內公布。這個定義草案突出了“技術”在教育技術中的作用和意義,因此也限制了教育技術學學科的研究範疇。從這一點看,這僅是一個暫時的草案,相信在正式的定義中會有所變化。

教育技術學的價值

資訊時代教育面臨挑戰,也為教育的改革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在發展資訊時代的教育中,教育技術以特有的觀念、思路、手段和方法發揮著獨特的作用。首先,在最佳化教學過程,合理配置教學資源,運用教學理論和系統的方法,對其進行設計、開發、套用、管理和評價。第二,教育技術在解決教育與信息社會需求不協調的矛盾中,實現了信息社會中教育的價值。第三,教育技術課程開發的理論與技術可以用來對教學目標重新設計,對課程體系和專業內容進行新的開發,以滿足信息社會科技、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第四,利用教學媒體、學習資源、學術傳播等教育技術的手段和方法擴大了教學規模,提高了教學效益和質量。第五,教育技術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論研究方法、專門技術和實踐規範。
教育技術為現代教育注入了蓬勃的生命活力。在教育與社會總需求不協調時,教育技術能提供有效的可操作的解決途徑,在解決教育與社會在人才質量指標體系上的矛盾及教學內容落後於時代發展的矛盾時,可以通過教育技術尋找到有力的解決方案。教育技術充分吸收了現代科技和人文學科的最新成果,成為資訊時代文明傳播繼承的使者,兼容並包,橫貫古今,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點”。

教育技術的實踐模式

概況

無論教育技術的名稱和定義如何不同,都旨在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為提高效率,目前教育技術學的研究路徑是如何將各種技術手段引入教育教學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目前的熱點。
教育技術的實踐與教學設計密切相關。教學設計主要包括教學目標分析,學習者分析,教學方法分析,教學方案編制,教學效果評價。
教育技術的實踐模式大體上有如下幾種:

“計畫”說

把教學設計界定為用系統的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途徑,評價教學結果的計畫過程或系統規劃,這種說法的代表為美國學者肯普。

“方法”說

把教學設計看作是一種研究教學系統、教學過程和制定教學計畫的系統方法,這種方法和過去的教學計畫不同,其區別在於現在說的教學設計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著眼於激發、促進、輔助學生的學習,以幫助每個學生的學習為目的。

“技術”說

認為教學設計是一種“旨在促進教學活動程式化,精確化和合理化的現代教學技術”。

“方案”說

認為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 這種觀點在我國有較大影響面。

“操作程式”說

認為教學設計就是運用系統方法和步驟,並對教學結果做出評價的一種計畫過程與操作程式。

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

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是教育理論、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傳播及系統理論。教學理論、學習理論直接來源於西方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具有較大影響的有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行為主義引發了程式教學,導致教學機器的出現。行為主義為課件的研究提供了心理學基礎。建構主義目前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占據著指導性的地位。
以上所述是教育技術學涵義的一般性簡述,也是目前流行的觀點。

教育技術的技術基礎

教育技術的技術基礎可謂多矣,簡言之,凡能套用於教育教學之中,並能對教學效果有所改善的所有技術和方法,都可視為教育技術中的技術。縱觀人類教育史,各種與知識文化的傳播運用相關的技術方法和產品,都被廣泛地套用於教育中,如文字、書籍、廣播電視、計算機及網路。今天教育技術中的熱點技術,通常是指信息技術,如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軟體技術等等。教育技術學的自覺始於各種電化技術在教育中的廣泛運用,20世紀20年代初美國教育領域內興起的視覺教學運動被視為教育技術的發端。(張祖忻:《美國教育技術的理論及演變》,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頁)但是,並非這些物化的技術在教育中的運用,就成其為教育技術了。畢竟真正的魔術師是人,魔術師沒有場影道具和魔術技藝,成不了魔術師。物化的技術還需要人來操作使用,才能在教育中發出光和彩。如何使用?為什麼使用這些技術?需要設計和評價,要有指導思想理論分析來賦予物化的技術具有意義。所以,教育技術不能等同於一般的技術,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套用並不就是教育技術。

教育技術學涵義的一些思考

教育技術學雖源於西方,目前其理論基礎實踐規範囿於西方人的思維模式,西方人思維的特點是喜歡對事物進行精確定義。教育的主體是人,與人有關的事物通常是複雜的,與個性、思維、情感、社會、歷史文化及自然界密切相關,教育中的事物其實很難精確定義。過於精確定義,難免顧此失彼,捉襟見肘。例如,AECT 2004’新定義草案中,使用“技術的”(technological)這一形容詞來限定作為教育過程和資源,將教育技術的研究對象界定為技術過程和技術資源,而非技術過程與非技術資源則不屬於教育技術的研究內容。突出了教育技術的技術特點,但同時也可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技術是重要的要素,但並非排它性的,並不能用來限定過程與資源,使用“技術”來界定“教育技術”並不十分恰當。
技術是人們認識事物分析事物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的總稱,方式方法離不開思想理論指導。所謂器不離道,道不離器。如果將教育技術的“技術”理解為兩大類:硬技術和軟技術,則硬技術就是與物質工具直接相關的技術,是物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技能。如計算機軟體硬體技術、通信技術、媒體技術之類的技術,目前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設定中處於核心地位的技術正是硬技術。軟技術則是高級的思維能力認知策略之類的技術,是認知方式思維能力情感體會方面的,看不見摸不著,存在於人心裡。
現代技術的研究生產運用都在科學的指導下進行,事實上科學是一種方法,不能以科學的方法來代替思想。教育技術的學習和實踐少不了科學與技術,但不能以科學與技術的運用來代替對教育現象的分析和教育問題的解決。教育技術是為解決教育中的問題而設,先進技術的使用並不能自然而然地解決教育中的問題,所以教育技術十分強調教學設計效果的評價。這個評價就是硬技術與軟體技術的結合點。
新定義草案中,“Ethical Practice”被翻譯為“符合道德規範的實踐”, 意猶未盡。Ethical所指的符合道德規範的“道德”,還應該包括“民族的,民族特有的”含義,所以對教育技術的釋義,還需要按不同國情和民族文化傳統來詮釋,即應該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技術學學科體系。這個工作還處在起步階段。
另外,新定義草案中的“ Performance”,可以翻譯為“績效”,其原意是成績、工作成果。“提升績效”就是通常所指的“提高效率”,“促進學習和提升績效”也就是“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之意。績效技術本是工程項目管理中的一個有效的手段,通過對工程項目實施中有關數據變數的計算分析,達到對成本效率管理的最最佳化。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上的績效技術,也與此類似。教育技術也是追求教育系統的最最佳化,所以有人不假思索地大力提倡在教育技術學中引進績效技術。績效技術的處理對象是數據與圖表,數據與圖表是精確化的產物,所以至今沒有能看見一個績效技術在教育中套用的成功案例。AECT’2004新定義(草案)中提到了績效,並沒有明確充分地肯定績效在教育技術中的作用,也沒有說這個績效就是績效技術。

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習方法

根據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學習成果一般可以分為五大類:言語信息、智力技能、動作技能、認知策略、態度。此“態度”一詞是翻譯來的詞,應該理解為思想狀態,即志向、情操、德性之意。可以說前面三項屬見聞之知,硬技術就包括在其中,後面兩項屬德性之知,軟技術就屬於此類。用中國人的話來說,學習成果可分為見聞之知和德性之知。見聞之知就是通常所說的知識,德性之知的知就是智,即智慧。知識與智慧可以相互轉化,知識必須經過心的體驗,才能上升為認知策略和態度。聞見之知和德性之智兩不廢,方能致廣大而盡精微。所以教育技術的學習與實踐,不能僅止於硬技術的學習掌握,更要在軟技術上認知策略上有所體會。對人的生命而言,沒有通過體驗消化吸收的知識,是外在的,不能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即不能成為德性之智。例如牛頓第二定律:f = ma2,這是知識,同樣的知識不同的學生學習後,效果不一樣。有的學生能將牛頓力學的知識很好地運用於解題,而有的學生則不能很好地運用。差距就在於理解程度,即對知識體驗的深淺。教育技術的目的就是要促進這種體驗,不能促進這種體驗的教學設計教育技術實踐方案沒有意義,這樣的理論建構如對壁空言。
在教育技術專業的學習中,容易沉溺於硬技術的學習。應該以軟技術來總領硬技術,才能更好地發揮硬技術的作用。軟技術的學習來自於歷史文化思想理論的學習,以及與硬技術整合的實踐,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對問題的價值、意義和技術方法的綜合分析套用中培養。按孔子的說法,硬技術的學習是游於藝。孔子曰“據於禮,依於仁,志於道,游於藝”,循此可達於教育之最高境界。
如果將教師比喻為一盞燈,只照亮他人還不夠,還要使受教育者的中心都能夠亮起一盞燈。如何做到這一點?正是教育技術學所努力的目標,是教師既是專家學者又不同於專家學者的地方,是教師專業性之所在,也是教育技術學專業不可替代的特質。因此,教育技術學正方興未艾。
願與同學們上下求索之,共勉之。
貴州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徐澤榮
2005-5-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