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郎擔擔子》,是中國河南曲劇劇目,它是由一個有趣的故事發展而來的,在人間廣為流傳,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貨郎擔擔子
- 類型:河南曲劇劇目
- 內容:由一個有趣的故事發展而來
- 影響:人間廣為流傳
概述,簡介,文學角色,淵源,來歷,現狀,
概述
簡介
舊時,貨郎多擔擔子到鄉間賣貨,有的兼收時興的農產品或皮毛之類;也有推雙輪車販賣日常用品的。多以鈴聲招徠顧客。貨郎擔子除在肩頭外,放下時不準他人在擔子上...
文學角色
戲曲《游鄉》的貨郎擔擔子
游鄉-河南曲劇(1966)故事梗概
供銷社售貨員杜鵑經常送貨下鄉,深受民眾歡迎。一天杜鵑下鄉賣貨時,從王大嫂買的一把梳子發現聯營組售貨員姚三元把降價貨物按原價賣,從中投機賺錢,急忙追趕姚三元。姚三元心中有鬼,見杜鵑追來,挑擔逃跑,慌亂中掉了錢包,恰被隨後趕來作證的王大嫂拾到。
杜鵑追上姚三元之後,批評姚的錯誤,開始姚三元還搪塞、抵賴,王大嫂趕到後,當面揭發了姚三元的投機行為,姚只得承認,並要把賣梳子多賺的錢退還給王大嫂,但當他拿錢時,發現錢包丟了,急忙尋找,王大嫂把撿到的錢包還給他。在杜鵑和王大嫂的幫助下,姚三元終於認識了錯誤,保證以後不再幹這種投機的事,還要把多賺的錢全部退還給失主。
杜鵑追上姚三元之後,批評姚的錯誤,開始姚三元還搪塞、抵賴,王大嫂趕到後,當面揭發了姚三元的投機行為,姚只得承認,並要把賣梳子多賺的錢退還給王大嫂,但當他拿錢時,發現錢包丟了,急忙尋找,王大嫂把撿到的錢包還給他。在杜鵑和王大嫂的幫助下,姚三元終於認識了錯誤,保證以後不再幹這種投機的事,還要把多賺的錢全部退還給失主。
淵源
來歷
有關貨郎擔子
說起貨郎擔子,現在四十歲以下的人,恐怕已經很陌生了。其實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
貨郎擔子是農村人購買物品的主要渠道。一些城裡的買賣人,多數是年輕人,挑著擔子到農村叫賣,所以人們把這些叫賣的人叫做貨郎擔子。貨郎擔子賣的貨有油鹽醬醋、針頭線腦、麻花麻糖、黑棗花生、洋布火柴、鍋碗瓢盆等,可以說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當然,貨郎當中,不光是年輕人,也有上了年紀的,只不過人們叫順了口,都習慣上叫他們貨郎。
為了吸引人,每到一個村子,貨郎都要拿出小撥郎鼓來使勁兒地搖動,那“布——隆——冬, 布——隆——冬——”的聲音會讓本來有點死氣沉沉的村子多了些生氣。在街頭玩耍的孩子們聽到撥郎鼓的聲音,就會回去喊大人們出來買東西。撥郎鼓是一種帶把兒的小鼓,來迴轉動,兩旁系在短繩上的鼓槌就會擺動著打在鼓皮子上,敲出聲音來。直到現在人們還用“頭搖的像撥郎鼓”這樣的話,來形容孩子們不安分不聽大人的話。那時人們買東西,除了用現錢外,大多是用米麵、豌豆、扁豆之類的糧食與貨郎換貨,在換得生活用品的同時,貨郎也就成了村里人日常生活中,接觸較多的城裡人。
為了吸引人,每到一個村子,貨郎都要拿出小撥郎鼓來使勁兒地搖動,那“布——隆——冬, 布——隆——冬——”的聲音會讓本來有點死氣沉沉的村子多了些生氣。在街頭玩耍的孩子們聽到撥郎鼓的聲音,就會回去喊大人們出來買東西。撥郎鼓是一種帶把兒的小鼓,來迴轉動,兩旁系在短繩上的鼓槌就會擺動著打在鼓皮子上,敲出聲音來。直到現在人們還用“頭搖的像撥郎鼓”這樣的話,來形容孩子們不安分不聽大人的話。那時人們買東西,除了用現錢外,大多是用米麵、豌豆、扁豆之類的糧食與貨郎換貨,在換得生活用品的同時,貨郎也就成了村里人日常生活中,接觸較多的城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