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緒論”中,馬歇爾論述了經濟民族主義概念的起源,並指出論述“國際價值”需採用不同於論述本國產品相對價值的方法。在他看來,任何國家貴金屬的價值,都主要取決於該國的對外貿易方針,而對外貿易方針又取決於該國對一般購買力即硬幣的需求,所以,他首先要研究硬幣,然後考察每個國家對進口商品的有效要求,以便於研究決定貴金屬的國際分配及因之而形成的各國硬幣的一般價格水平的原因。馬歇爾在這本書中是從國家(或國際貿易)角度出發研究貨幣,進而去研究信用體系及其理論、國際貿易、工業波動等問題的。因而,馬歇爾在這本書中主要探討的是屬於現代總量經濟學的那些範疇。
第一編研究貨幣的問題。馬歇爾在第1章中,首先指出“貨幣”有廣義、狹義的兩種用法,然後指出金融市場是運用貨幣的市場,“貨幣市場”等於貼現率或短期貸款的利率。他認為,只有當貨幣的一般購買力不激烈變動時,貨幣才能有效地履行其職能。因而他在第2章和第3章中探討了“一般購買力”的含義和計量的方法、編制貨幣購買力指數的困難,以及確定一種官方的一般購買力單位的意義等。在第4章中,他總結了流行的貨幣數量說的恆等式,即一國通貨的總值,乘以為了交易目的而在一年中流通的平均次數,等於這個國家在這一年裡通過直接支付通貨所完成的交易額。他指出,這個恆等式並未指出決定通貨流通速度的原因。因而,他進一步分析了國民願意以通貨形式保有的購買力數量的變動,以及增發不兌現紙幣的影響等。這使馬歇爾成為現金餘額說的創始人。在第5章和第6章中,馬歇爾敘述了金銀充當貨幣的歷史、劣幣驅良幣的格雷欣規律等,提出了他自己的建立金銀混合本位制的主張。
第二編中,馬歇爾討論商業信用問題,貨幣發展是與工商業和信用體系的發展相關聯的,馬歇爾在第1章中敘述了私人資本在近代才數量大增的事實。他指出,在商業信用的早期,資本家主要是商人,最大的借款人是君主和政府;隨著工商業發展,製造業成為金融界的主要顧客。他還指出,由於貸款利率用貨幣表示,因而很容易受貨幣購買力變動的影響。在第2章中,馬歇爾敘述和分析了企業形式的變化:由於大工業的發展,現代企業沒有大量資本不町能順利成長,因而合股企業越益發展。與此相應,長期貸款通常採取債券形式,債券實際上是對有關企業財產的留置權,而有相當保證的長期借款的正常利率。已開始由股份公司債券的行市決定了。馬歇爾在第3章中敘述了英國銀行的發展演變,特別指出私人銀行改組成為股份銀行和英格蘭銀行成為銀行家之銀行的事實。馬歇爾還在第4章中論了證券交易所的業務、方法、作用以及影響證券價值的各種因素等。
第三編占全書篇幅一半,是論述的重心。在第1、2、3章中,馬歇爾敘述了隨交通運輸條件的條件而引起的國際貿易主要路線的變化及特點,國際貿易的特徵和英國自17世紀以來對外貿易的發展變化。馬歇爾認為國家在工商業中的利益得到承認,國際貿易的特徵才明顯起來;一個國家的一部分對外貿易常是由其資源或能力的某種不足引起的,但一般說來,巨額貿易常表示國家具有很高的效率。他還指出,按人口計算的價值及其變動百分比的統計資料最適於用來研究國際貿易和一國內部經濟的關係,總值及其變動百分比的統計資料比較適於用來研究世界經濟和政治形勢。在第4章和第5章中,他分析了“順差”、“匯票”、“匯兌率”等概念,論述了入超、出超變動及其原因、匯兌率變動的限度、貼現率變動的作用等。在第6章“國際貿易中需求和供給的一般關係”以後,馬歇爾評述了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和穆勒的國際價值學說,並進行了補充和發展。他在第7章和第8章中,把彈性理論運用於國際貿易。第9、10章則進一步分析徵稅後稅負的歸宿。在第11章中,馬歇爾對進口稅歸宿進行了總結。敘述了英國19世紀中葉採取的自由貿易政策,並指出,缺少資本主義生產資源的國家保護本國的某一新興工業並不一定不合理,但問題是當這種工業已發展起來後就不應再給以較多的保護。這是馬歇爾國際貿易理論的政策性結論。在第12章中,馬歇爾還探討了在各種條件穩定情況下,國家通貨與國際貿易的關係。
第四編中,馬歇爾研究了經濟波動問題。他在第1章中認為,早先使信用、工業和貿易發生波動的主要原因是收成變化、戰爭和瘟疫,但隨交通運輸發展,問題已不嚴重了。但在工業大國廣泛蔓延的信用危機和工商業蕭條卻沒有同樣的補救辦法,這種大紊亂不可避免影響其他國家。他指出,早先農業還為主要行業時,田間工作與其他製造等工作相互交替,失業問題簡單;當大機器發展後,勞動者的福利就更多地依賴於商業信用的波動了。他在第2章中分析了技術發展對就業的影響。他一方面指出,信用波動直接影響的工人人數比以前多,會造成部分工人失業,同時又認為,工人集中於工廠使失業問題惹人注目,而技術進步給人類帶來的好處更多。他在第3、4章中,分析了商業危機產生、發展的過程、商業危機的直接原因與真正原因,銀行對貼現率調整的作用,以及如何減少就業波動的意見。馬歇爾把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稱為商業危機或工商業波動,他認為,導致危機的直接原因是少數企業的破產,而其真正原因是許多信貸缺乏堅實的基礎。由於國際金融市場發展,信用與工業波動越具有國際性;他主張由代表許多行業利益的商人組成一個委員會,制定商人們自我管理的計畫,對商業風暴和氣候作出一般性的預報,這種預報會對工業的穩定和連續性起重大作用。
附錄A“關於貨幣進化的注釋”、附錄B“物價統計方面的一些困難”、附錄C“關於金融通貨的圖解”是第一編的補充。附錄D“資本的利息和使用資本的利潤”、附錄E“關於銀行發展的注釋,特別著重英國的經驗”是對第二編的補充。附錄F、G、H、J都是對第三編的補充。
作品目錄
序
緒論
第一編 貨幣 | 第二編 商業信用 |
---|
第一章 貨幣的職能 | 第一章 現代資本市場的發展 |
第二章 一般購買力的計量 | 第二章 合資中的資本所有權 |
第三章 貨幣購買力變動的計量 | 第三章 英國銀行的發展 |
第四章 一國需要的通貨總值 | 第四章 證券交易所 |
第五章 硬幣 | |
第六章 硬幣 | |
第三編 國際貿易 | 第四編 工業、貿易和信用的波動 |
---|
第一章 運輸工具以貿易的影響 | 第一章 概論影響早先就業連續性的原因 |
第二章 國際貿易的特徵 | 第二章 技術發展對就業穩定性的影響 |
第三章 英國的對外貿易 | 第三章 金融市場與工商業波動的關係 |
第四章 輸入輸出之間的差額 | 第四章 金融市場與工商業波動的關係 |
第五章 國際匯兌 | |
第六章 國際貿易中需求和供給的一般關係 | |
第七章 一國對進口貨特的需求彈性 | |
第八章 需求彈性對國際貿易條件和進口稅歸宿的影響 | |
第九章 進口稅和出口的歸宿 | |
第十章 進口稅和出口稅 的歸宿 | |
第十一章 旨在促進國內某些工業發展的進口稅 | |
第十二章 在各種條件穩定的情況下 | |
附錄A 關於貨幣進化的注釋 | 附錄D 資本的利息和使用資本的利潤 | 附錄G 通過基礎不同的**之間的貿易 |
附錄B 物價統計方面的一些困難 | 附錄E 關於銀行發展的注釋,特別著重英國的經驗 | 附錄H 國際價值與比較成本的關係 |
附錄C 關於金屬通貨的圖解 | 附錄F 國際貿易統計 | 附錄J 以圖形表示一些國際貿易問題 |
創作背景
傳統貨幣數量論的另一種形式是現金餘額說。現金餘額說是以馬歇爾和庇古為首的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家創立的。庇古根據馬歇爾的觀點,於1917年寫了《貨幣的價值》一文,馬歇爾則於1923年出版了《貨幣、信用與商業》一書。他們都從另一角度研究貨幣數量和物價水平之間的關係。
《貨幣、信用與商業》花費了馬歇爾十餘年的時間。也是馬歇爾的最後一部著作,是在他八十歲完成的,該作是將他早先一些零星作品彙編成集而成。
作品思想
貨幣
馬歇爾認為,”貨幣”可以看成是通貨的同意語,包括一切作為購買商品和勞務及支付的手段。在現代社會中,貨幣包括政府所發行的一切硬幣和紙幣。以及聲譽好的銀行發行的銀行券。貨巾的職能分為兩類,一是作為當場買賣的交換媒介標準或延期支付的標準,由於現代商業活動很大一部分是由契約組成,以及貨幣購買力的變動和由此而產生的投機活動,使得擁有一種可靠的延期支付標準,尤為重要。
貨幣的購買力。貨幣的一般購買力通常是指貨幣在某個國家(或地區)內以其實際被消耗的比例購買商品的能力。要計量貨幣價值在某一地區的變動是做不到的。從一般消費者的觀點看,衡量貨幣購買力的尺度應當是零售價格。但由於有關物價的概括性,分類精細的資料大部分限於批發交易,批發價格的統計資料可以用來說明零售價格變動的一般趨勢。因此,最好的資料就是標準化商品的批發價格。物價的平均變動可以閒指數來表示。編制“指數”的目的是利閒某些七要商品的可靠批發價格來表示所有商品的價格,表示其平均變動的情況,並藉以衡量貨幣購買力。馬歇爾還指出,由於貨幣的有效價值對每一個人來說都部分地取決於其欲望的性質,所以一種十全十美的衡量一般購買力單位是不可能獲得的。
商業信用
馬歇爾說,大工業體系確立起來以後,資本供給使不再依靠商入而靠銀行家了。銀行家則以從公眾那裡得到的錢去補充自己的財源。結果是公眾幾乎無償地把發放鈔票的權力給予銀行,銀行則把鈔票作為提供貸款的工具向某些人提供貸款。利率是指任何人在一定時期內因為提供貸款而得到的報酬。因為貸款利率通常以貨幣表示,所以它很容易受貨幣購買力變動的影響。如果人們預期通貨價值與商品價值相比將會下跌,那就將提高一般利率,相反利率將下降。由於資本供給多而引起的貼現率下降,到一定程度而足以吸收資本時,會形成貸款的需求與供給之間新的均衡。新的貼現率是由於資本落在投機者手中而使貸款供求達到均衡的。這會直接或間接地抬高物價。另外,黃金的流入會使人們認為物價將會上漲,增加對通貨的需求,從而抬高貼現率。
短期貸款可以從銀行或其他放債人那裡得到,而長期貸款則是直接從公眾那裡獲得的,它通常採取債券形式。長期貸款的正常利率,現在是由公司債券的發行決定的。
證券交易所不僅是大宗交易的主要場所,而且是反映一般商業的晴雨表。證券交易所是一種有組織的市場,專門買賣某些標準化的權利。作為投資媒介,它又是現代工商業所必需的輔助物,它為公眾提供的服務可能遠遠超過它所造成的危害。
國際貿易
馬歇爾認為,國際貿易主要指一個國家中個人和其他國家中的個人所進行的貿易總和。因為具有民族精神,人們普遍關心那種系統記錄的貿易,要求國家擁有大量的公共資金作為各方面支出。
巨額的貿易常表示國家具有很高的效率,是工業高度發達的表現。衡量一個國家是否處於領先地位的可靠尺度,是看它輸出和輸入什麼樣的商品,而看一國得自對外貿易的利益,則在於輸入的東西對它的價值是否能超過用自己的資本和勞動來製造的出口晶對它的價值。只要有利條件不是平均地分配在各行業之間,那么開展貿易就對雙方都有利。
作品影響
書中的一些觀點對現代西方經濟學有關貨幣和國際貿易思想頗有影響。在談論貨幣問題時,他的現金餘額說後經他的學生凱恩斯等人進一步發展,成為一個很流行的學說,國際清算、國際收支等規範性理論,爾今仍有一定現實意義。另外,在方法論上,重視數學的作用,創造性地運用大量幾何圖形和定量材料來說明經濟思想,這都為以後的西方經濟學所廣泛接受和發展。
出版信息
《貨幣、信用與商業》1923年出版。中譯本根據倫敦麥克米倫出版公司1929年版譯出,譯者葉兀龍、敦家麟,商務印書館1986年6月出版。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英國經濟學家,新古典主義主要代表,劍橋學派創始人。他曾在劍橋大學攻讀數學和物理學,1865—1877年留校任大學講師,最後抱著改造社會貧富不均狀況的願望,改搞經濟學,先後擔任布托爾大學學院負責人,牛津大學巴里奧學院講師。1885—1908年受聘劍橋大學任政治經濟學教授,掘任過英國皇家經濟學會副會長,其間參與過一些政策諮詢活動。1908年退休後繼續在劍橋從事研究和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