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腐

貢腐

以豆腐乾曬乾,加上鹽再曬,把一寸見方的豆腐乾曬為半寸見方,使較堅實,放進豆醬裡面,加上南薑末再曬,封好,便成為一種很香的“貢腐”,也

以豆腐乾曬乾,加上鹽再曬,把一寸見方的豆腐乾曬為半寸見方,使較堅實,放進豆醬裡面,加上南薑末再曬,封好,便成為一種很香的“貢腐”,也是潮人吃粥的好菜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貢腐
  • 主要原料:豆腐乾
  • 是否含防腐劑:是
  • 分類:潮汕醬菜
得名由來,製作工藝,

得名由來

南姜白貢腐是久負盛名的潮汕醬菜佳品。首創于澄海東里鎮的樟林。樟林的繁榮昌盛起始於清代嘉慶年間,南社港成為廣東開展與東南亞各國貿易的重要港口,有人將它稱之為“紅頭船的故鄉”,不少樟林人搭乘紅頭船前往東南亞各國謀生。港口繁榮也帶來整個樟林的繁榮,樟林數鄉連成一片,有“六街四社”之說,鋪戶林立,豪宅華屋成片,寺院宮廟隨處可見,丈夫出外謀生,僑眷在家,平日拜佛食齋,以求清靜和祈禱家人平安。豆腐、豆乾和其它豆製品是最普通的素食品,常見於歸僑、僑眷和一般人家的餐桌上。有時,豆腐、豆乾做多了一時吃不完,覺得丟棄可惜,有人便把它用醬油、豆醬醃製起來,有的還加進了其他佐料。這種經過醃製的豆製品,吃起來居然有一種特別的味道,更多的人開始效法。當時有一江姓華僑,回鄉探親後將它帶到泰國去讓鄉親們嘗嘗。有道是美不美,鄉中水,吃丁來自家鄉的鹹豆乾,久居異國他鄉的僑胞個個連聲贊好,問這食物叫什麼名稱,這位江姓華僑一時心血來潮,對大家說,這叫“貢腐”。在我們潮汕,都把用供品拜佛叫做“貢佛”,“貢”其實是“供”的諧音。豆腐豆乾等豆製品本來就是僑眷們用來“貢佛”的,給它取名貢腐正中其義。

製作工藝


20世紀30年代初,東南亞各國經濟蕭條,江姓華僑回到家鄉,一時找不到謀生門路,他從自己帶貢腐讓鄉親們品嘗受到歡迎這種事上得到啟發,心想,我何不將這件產品進行改進,自己開個作坊,專門生產貢腐,銷往泰國?主意已定,他就帶領一家人幹起來。他的老婆和兒女以及兒媳等家眷,本來都是虔誠的念佛者,對做貢腐輕車熟路,作坊很快就開張。這位老江伯對貢腐的原料配方特別重視,在以“素”為前提下,為了增加它的口感,他給貢腐加進了更多的配料,而且親自品嘗,逐步改進。他的長子江欽佩比較有文化,也參加到這改進產品質量的行列中。江欽佩經常將改進後的產品拿到佛堂免費讓大家品嘗,請眾人提意見。一個集思廣益、民眾認可的產品就這樣形成廠。它的工藝流程是這樣的:採用當年收成的新鮮東北大豆,要求大豆純黃,不霉變,不摻有其它雜色,用它來製成豆腐乾胚,曬乾後放進特製的陶缸中醃製。這種缸要求大小適中,太小會造成占用場地過大,不利於原料的自身發酵、催熟。日曬時間掌握得恰到好處是貢腐質量的關鍵一環,也是南姜白貢腐與其它大豆醃製品的根本區別。一般的大豆醃製品都採用“陰醅”,即做成後放在庫房裡存放,並不要求陽光照曬,而南姜白貢腐卻特別重視日曬的作用。早晨起來,如遇好天氣,工人先把缸蓋掀開,讓半成品在陽光下曝曬,讓其自然腐熟。用老江伯的話是:這叫做吸日月之光華。南姜白貢腐要求曝曬三個月以上,能夠達到半年為最佳。待到完全成熟之後,就運進包裝車間,投進白糖、芝麻油、南薑末、自製頂上生抽醬油等原料,再分裝成一瓶瓶一缽缽一罐罐,南姜白貢腐就可以投放市場了。一粒大豆從磨成漿到可以出廠算起,時間前前後後最少要半年以上,這樣精心製作的產品自然經得起競爭。
貢腐產品不單在樟林很暢銷,還遠銷到泰國等潮籍華僑較多的國家和地區。老江伯也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有了作坊,有了面積不小的曬場,還有一間地處樟林鬧市區的店面:勤發號。老江伯聽從兒子江欽佩的建議,將自己的產品進行商標註冊,商標為“雙蝠牌”南姜白貢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