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和堂

貞和堂

荊川宅原有八桂、貞和、易書、筠星、四並、復始、松健、禮和等八堂,合稱“唐氏八宅”,始建於明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年),歷經興廢,部分已被改建。現存貞和堂、筠星堂、八桂堂、禮和堂、松健堂等五宅,基本保持原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貞和堂
  • 所屬年代:明代
文物特徵
1982 年3 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唐家老宅中貞和堂保存最為完整。貞和堂原有門廳、轎廳、二門及後進內宅樓。後半部分荒廢,20 世紀80 年代建雪洞巷住宅小區時占用。今門廳已無,轎廳已翻建。現存建築五進,第一進單層五開間,為原轎廳翻建,牆面青磚扁砌,東側有石庫門,石庫門東側牆角有“燕樂堂王界”界石一方。第二進可分為東西兩部分共五開間,東首為二層兩開間,東側有備通通往第三進;西首三間為貞和堂原大廳,是常州保存下來的最大明代楠木廳。楠木廳坐北朝南,為一完整“紗帽廳”,面闊三間13.4米,進深七檁9.5 米、檐柱高4.5 米,採用抬梁式木結構,五架柁梁為大型月梁,木構部分全用楠木、紫檀木精作,用料粗大講究,主柱一人勉強能合抱。木柱下用蘑菇形青石礎,屋面平緩。反卷式雙飛檐,正間大梁有彩繪,立柱上端有塗雕裝飾。大廳東側走廊壁間嵌有唐荊川外孫、明禮部尚書、書法家、著名東林黨人孫慎行撰書的《保合堂記》碑刻,系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為其母舅唐鶴徵(荊川子)80 大壽所作,精美的書法藝術和建築藝術交相輝映,彌足珍貴。第三、四進為二層四開間,花窗木雕較為精美,保存較好。其間天井有圍牆相隔,開月洞門相連,月洞門上有隸書“頤豫”二字。第五進原為廚房和唐荊川養馬處,現為單層四開間,其南側天井中有一南北向走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