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和堂東院第三進

禮和堂東院第三進

禮和堂東院第三進位於常州市天寧區天寧街道古村社區青果巷141弄1-11號,在貞和堂斜對面,北臨青果巷,南臨市河北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禮和堂東院第三進
  • 所屬年代:明代
文物特徵,文物歷史,

文物特徵

原為唐荊川曾叔祖,明畫家唐世寧居住,建築坐北朝南,硬山式磚木結構。可分為東西兩路,東路現存四進,布局不規整,改動較多。西路存三進,均硬山式磚木結構。

文物歷史

1982年3月25日,禮和堂作為唐荊川宅之一被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路建築又稱為老禮和堂,為周有光出生地,2013 年4月,常州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周有光先生早年專攻經濟學,曾經留學日本並在美國工作,在美國時曾與愛因斯坦面談。新中國成立後回上海任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1955 年受命改行至文字改革領域,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研究中國語文的現代化問題,研究“比較文字學和文字的發展規律”,被譽為漢語拼音創始人之一。他出版過《漢字改革概論》、《世界文字發展史》、《中國語文的現代化》等書籍,1980 年成為《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的編委。1989 年離休後,仍然在家中研究和著述,《百歲新稿》、《朝聞道集》等先後面世。現在,已110 歲高齡的他依然在堅持學習,筆耕不輟。第三進臨河,西面為明朝建,東面為清朝建(據周有光百歲自述),二層五開間,單層檐高4米,二層檐高7米,脊高約 8.4米。對於小橋流水、風景如畫的青果巷故居,周有光始終有著深深的情感。他說:“我家的房子叫禮和堂。我們家的房子是明朝造的,了不起,很舊了也不能拆掉……”“我們住在河的北面,我要過了河去上學,河沒有橋,只有由船連起來的渡橋,人在船上走過去。大船來的時候,擺渡船就分開,叫開渡,大船過去以後再合起來,人又可以走來走去。我大概三歲的開始,常常跟祖母在一起。我的祖母住在河邊的房子,大玻璃窗,有月亮的時候特別好,在月光下可以看到船上撒網捕魚的情景。”上世紀90 年代,周有光回到常州參加全國性的瞿秋白研討會,他終於在東下塘看到了河對面的青果巷老宅。望著臨河的雕花長窗,他淚眼婆娑,百年前那兒曾是他隨祖母吟誦唐詩的地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