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青喬

貝青喬(1810年—1863年),字子木,號無咎,又自署木居士,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清代晚期傑出愛國詩人。出身低層士人家庭。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投效奕經軍幕,參加浙東抗英鬥爭,寫下《咄咄吟》一百二十首絕句。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先後入浙西及安徽戎幕。同治二年(1863年)赴直隸總督劉長佑之聘,卒於北上途中。

國學家錢仲聯稱貝青喬、曾國藩陳沆鄭珍何紹基為道鹹詩壇的五虎大將;嚴迪昌清詞史》稱其為鴉片戰爭時期的“詩史型詩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貝青喬
  • 出生地:今江蘇蘇州
  • 職業:詩人
  • 性別:男
人物簡介,文學創作,詩作選摘,

人物簡介

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爭爆發,次年英軍第二次北犯,相繼攻陷廈門、定海、鎮海、寧波等地,東南沿海形勢緊張,十月道光帝以侄子奕經為揚威將軍,命往浙東抗英,貝青喬就於此時投效奕經軍幕。在參加浙東抗英軍的鬥爭,曾潛入敵占之寧波刺探軍情,並親臨戰陣。在此期間中,貝青喬曾寫下《咄咄吟》一百二十首絕句。軍幕結束論功時,他援引《大清會典》,求為功貢生,所以世亦稱他“貝明經”。道光末,游幕黔西。太平天國革命爆發後,先後入浙西及安徽戎幕。同治二年(1863)就直隸總督劉長佑之聘,卒於北上途中。

文學創作

貝青喬的詩多寫親身所歷情事,具有豐富的現實內容。鴉片戰爭中,除《過餘姚縣》、《駱駝橋紀事》等,真切地反映了浙東地區的戰事和侵略軍戰火洗劫的慘象外,《咄咄吟》兩卷,則是系統地反映奕經軍幕及浙東軍事的一組史詩。作者在奕經幕中聽睹所及,凡屬軍中重要舉措及所歷主要戰事,無不攝入詩中,深刻地暴露了軍府內幕種種“不可解”之“怪事”,以及軍吏的貪黷、庸懦和愚昧。兩卷共120首,全為七言絕句,每詩一注,詩詠其事,註明本末。貝青喬還寫下了不少揭露官府敲剝、民不聊生的詩篇,如《流民謠》、《鬻女謠》等,選擇典型事例,深切感人。《哀甬東》等詩寫出了官逼民反的現實。他游幕黔西時,寫有《跳月歌》等反映苗民風俗的詩篇。刻畫山水的詩篇,也有獨到之處。
貝青喬作品集貝青喬作品集
貝青喬的詩較少傳統格調的拘束,以平易的詩風紀事抒懷,雖然有時語欠圓熟,卻骨力堅實,古詩尤能曲盡情態。黃富民說他“語奇而卓,筆紆能達”。紀事絕句則往往具有冷雋的諷刺風格。由於作者提劍從戎,詩中激盪一種從征戰士的豪壯情懷,也是當時他人詩中罕見的。
貝青喬的詩結集為《半行庵詩存稿》8卷,共800餘首,由葉廷□等於同治五年刊刻。《咄咄吟》 2卷單行,有1914年嘉業堂刊本。

詩作選摘

【赤津嶺】
日落無人境,停鞭借一椽。灘明流月碎,峰黑裹松圓。
淒絕猿聲裏,涼生虎氣邊。殘黎家盪盡,何處哭蒼煙。
【初抵瀘州寄內】
幾番夙約誤天涯,海燕到時定在家。望遠莫須驚柳色,寄聲先為告梅花。
西窗夜雨留情話,南浦春波感夢華。卜到金錢應倍喜,行人早晚下三巴。
【咄咄吟(百二十首選二)】
頭敵蒼黃奮一呼,飛丸創重血模糊。憐伊到死雄心在,臥問鯨鯤殲盡無。
癮到材官定若僧,當前一任泰山崩。鉛丸如雨煙如墨,屍臥穹廬吸一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