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葉書

貝葉書,亦稱“貝葉經”、“貝書”、“貝編”等。佛經之別稱。古代印度多用貝葉刻寫佛經,以貝葉書代指佛經由此得名。自佛教入中土,也得以流傳。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貝多出摩伽陀國,長六七丈,經冬不凋。此樹有三種⋯⋯並書其葉,部闍一色,取其皮書之。貝多是梵語,漢翻為葉;貝多婆力叉者,漢言樹葉也。西域經書用此三種皮葉,若能保護,亦得五六百年。”《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六:“丁卯,法師方操貝葉,開演梵文。”《宋史·天竺國傳》:“僧道圓自西域還,得⋯⋯貝葉梵經四十夾來獻。”成為佛教讀本之一。雲南傣族佛教寺院除刻寫傣文貝葉經外,還記載眾多文學作品和歷史傳說等,將此作為寺院教育的基本教材。

緬甸人用貝多羅樹的葉子(即貝葉)刻寫成的書。在刻好的貝葉上塗上煤油,字跡即可顯現出來。用細繩串連刻好的貝葉即成。
同時,在古代的印度,人們將聖人的事跡及思想用鐵筆記錄在象徵光明的貝多羅樹葉上;面佛教徒也將最聖潔、最有智慧的經文刻寫在貝多羅樹葉上,後來人們將這種刻寫在貝多羅葉上的文字裝訂成冊,稱為“貝葉書”。傳說貝葉書雖經千年,其文字仍清晰如初,面其所擁有的智慧是可以流傳百世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