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馬奈相識的第二年,馬奈專為她繪製了這幅油畫,其手法就馬奈本人而言也顯得非常革新。馬奈仿佛是用生活中急速的節拍來描繪莫里索,外套和皮手籠都表現的極為粗率。馬奈以此畫作為他自己寫實主義的觀念宣言,同時也將莫里索美麗而熱情的神態永遠地留在了畫面上。
【畫作名稱】《貝爾特·莫里索像》
【創作者】 愛德華·馬奈 (法國, 1832–1883年)
【創作年代】約1869年
【類別】畫布油畫
【風格】印象主義
【題材】肖像
【規格】74.00 x 60.00 厘米
【材質】 布 油彩
【存藏處】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被稱為“印象派之父”的愛德華·馬奈,是19世紀引起最大爭議的一名畫家。當時,他的作品被認為風格生硬而缺乏規範,但後來被視為是對傳統繪畫的嘲諷與顛覆。
在印象派團體中,與馬奈最親密的一位成員非貝爾特·莫里索莫屬。1868年,兩人初次相識即迅速成為好友。莫里索作馬奈的模特兒的次數也超過了其他所有的女性。但在1874年,莫里索嫁給了馬奈的弟弟尤金後,就再也沒有為馬奈充當模特。馬奈去世後,莫里索寫信給馬奈的妹妹愛德瑪,告知她正因為馬奈的“迷人智慧使得我在長時間的坐態中保持不倦的神態。”
愛德華·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於1832年生於法國巴黎,出身在一個大資產階級的家庭里,這種家庭的傳統發跡之途就是出任公職;為了獻身繪畫,他不得不違反父親的意志。馬奈對社會和政治沒有什麼興趣,他的全副心思都集中在藝術上,因此,他的反抗意識也就十分自然地表現在繪畫上了。當他在庫退爾的畫室里學畫時,他就已經不再盲從地跟著老師,因而受到了他的夥伴的歡迎。
可是,馬奈還是在庫退爾的畫室里工作,並按照學院派的規矩,臨摹古代畫家的作品。他經常參觀羅浮宮,他遊覽過義大利,德國、比利時和荷蘭,這些都幫助他獲得了造型藝術的良好造詣。馬奈雖厭惡學院派,但也不喜歡如居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1877)這樣的學院反對派。他把自己的全部經驗和技巧,全都用於以其自己的方式去解釋和表達他所描繪的現實。不僅如此,現實對於他,僅僅是創造另一種他自己尚未明確認識到的事物的根據,這另一種事物便是藝術。
愛德華·馬奈死於1883年4月30日。參加他的葬儀的人非常多。愛德加·德加說道:“馬奈要比我們所想像的更偉大。” 1890年,“奧林匹亞”一畫被以募捐方式買下並贈送給國家。並把這幅傑作陳列在羅浮宮。可是,這種承認已經遲了,人們即便沒有這種承認也早已知道,馬奈的作品是屬於不朽的藝術作品之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