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該鄉1950年設鄉,1958年改沙田公社,1965年更名貝溪公社,1984年改鄉。
行政區劃
貝溪鄉下轄村:
|
|
|
|
貝溪村
| 雙洞村
| 南邊村
| 壕里村
|
大嶺村
| 牛江村
|
|
|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該鄉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調整產業結構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致力於加快致富奔小康步伐,促進了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2006年該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510萬元,農業總產值876.9萬元,糧食總產量達2057噸,人平產糧385公斤,農民人平純收入1833元。該鄉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600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205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780萬元。工業總產值393萬元,增加值136萬元。
基礎設施
該鄉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加大對基礎設施投入,著力改善該鄉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截止2006年底,該鄉引進小水電建設項目2個,完善全鄉6個村的農網改造工程,實現“戶戶通電”。2006年狠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實現“村村通路”,三青公路的砂改油工程全面完成,三青公路安保工程得到完善,南邊至大嶺的通暢工程2006年竣工;完善了集中安全飲水工程,解決該鄉的生產生活用水問題;該鄉水利基礎設施完善,增強山塘水庫的蓄水防滲能力,消除了山塘水庫安全隱患,改善了防洪排灌能力、緩解防汛壓力,創建了省重點民辦公助農田水利設施示範工程。引資新建移動基站、衛星傳輸基站,程控電話村村通,光纖寬頻網全面接通,最佳化覆蓋全鄉的通信網路。
2006年該鄉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2007年該鄉種植反季節無公害蔬菜800畝,發展巴西菇大棚108個,花豆113畝,草本藥材100畝,良種板栗536畝,甜玉米150畝,推廣發展超級稻2000畝、優質稻1700畝。全年發展養殖小區2個,出欄牛、豬分別達到890多頭,3200多頭,家兔3000隻,家禽出籠 11211羽。切實加大煤礦、鉛鋅礦、螢石礦、矽礦、鎢礦等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力度,培植新的經濟成長點。
社會事業
位於該鄉貝溪村水井田組的
聚龍居,俗名戲台背。清光緒十二年廣東省海康縣清道分司巡檢官郭同朝所建。占地18畝,建築面積2553平方米。為硬山式土木結構,盤山回式三進九廳十八井,前後兩院,大小居室九十九間半。正廳藻井彩繪,左右花廳格扇;民居保留有百幅楹聯、詩對,其中左花廳鑲嵌慈禧太后御賜楹聯一幅;青磚烏瓦、牌樓式隔牆、重檐翹角;照壁浮雕人物、花鳥圖案雅致;設計合理、功能完備,匯集兩湖、兩廣民間建築精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桂東乃至江南保存完整,富有明清建築風格的古民居之一。
該鄉紮實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堅持“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方針,深化抓教育就是抓經濟、抓教育就是抓脫貧、抓教育就是抓發展的意識,促進該鄉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管理立校、勤儉建校、科研興校、質量強校”的工作理念,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2006—2007學年度該鄉適齡兒童256人,死亡2人,入學254人,入學率100%;適齡女兒童121人,入學121人,入學率100%;適齡少年241人,國中入學241人,入學率100%,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100%,青壯年文盲率為0%。
該鄉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2007年,爭取和籌集資金22萬元興建了400平方米高標準的鄉衛生院門診綜合樓,爭取了26萬元的醫療設備等,改善辦院條件。通過廣泛宣傳,有效組織實施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農民參合率達87.9%,截至2007年6月底已有75人受益,共報賬44045.6元。
人口數據
2002年底貝溪鄉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5194
|
男
| 2690
|
女
| 2504
|
家庭戶戶數
| 1413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5194
|
家庭戶男
| 2690
|
家庭戶女
| 2504
|
0-14歲(總)
| 1279
|
0-14歲男
| 662
|
0-14歲女
| 617
|
15-64歲(總)
| 3508
|
15-64歲男
| 1842
|
15-64歲女
| 1666
|
65歲及以上(總)
| 407
|
65歲及以上男
| 186
|
65歲及以上女
| 221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5160
|
地圖信息
地址:郴州市桂東縣零零五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