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氏故居在駱駝街道憩橋村,有傳統建築樓房一幢,座北朝南。樓房五間兩弄,兩廂平屋明軒,前有圍牆大門,自成院落。該樓約建於清光緒中期,構築普通,並不豪華。貝老己將房屋產權贈送給當地村政府,村政府己經初步修葺,結構完好無損。村民委員會己將貝氏故居鐫碑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貝時璋故居
- 在:駱駝街道憩橋村
- 約建於:清光緒中期,
- 構築:普通
人物簡介
貝時璋院士故居(1903·10——)
貴駟憩橋人。幼年求讀於貴駟寶善學堂,12歲離開家鄉到漢口他父親那
里,進入德 國人創辦德華中學念書,可能受到“不為良相、當為良醫”這句古訓影響,決心學醫。1919年在上海考入同濟醫工專門學校,畢業後升入醫預科,1921年醫預科畢業,自費去德國留學。1922年在德國福萊堡大學學習一年,轉入慕尼黑大學,由醫學課程轉讀自然科學。1923年又轉到士濱根大學,1928年獲得士濱根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學位。他不但學習生物學課程,而且還學物理、化學、古生物學和地質學。
26歲時回到祖國。1934年任浙江大學生物系教授兼主任,提出細胞重建的學說。之後,陸續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刊物發表關於細胞重建的學述論文。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4年至1983年當選第一至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其中第三至六屆為人大常委。1955年5月被中科院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長。
中國生物物理學科的誕生和發展與貝時璋教授的名字緊密聯繫在一起,是他創造了中國生物物理學研究和教學機構,設計了中國生物物理學的框架、培養和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隊伍和一代科學人才。
里,進入德 國人創辦德華中學念書,可能受到“不為良相、當為良醫”這句古訓影響,決心學醫。1919年在上海考入同濟醫工專門學校,畢業後升入醫預科,1921年醫預科畢業,自費去德國留學。1922年在德國福萊堡大學學習一年,轉入慕尼黑大學,由醫學課程轉讀自然科學。1923年又轉到士濱根大學,1928年獲得士濱根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學位。他不但學習生物學課程,而且還學物理、化學、古生物學和地質學。
26歲時回到祖國。1934年任浙江大學生物系教授兼主任,提出細胞重建的學說。之後,陸續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刊物發表關於細胞重建的學述論文。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4年至1983年當選第一至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其中第三至六屆為人大常委。1955年5月被中科院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長。
中國生物物理學科的誕生和發展與貝時璋教授的名字緊密聯繫在一起,是他創造了中國生物物理學研究和教學機構,設計了中國生物物理學的框架、培養和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隊伍和一代科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