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在中國:西方古典音樂接受問題個案研究》是2013年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樂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貝多芬在中國:西方古典音樂接受問題個案研究
- 作者:張樂心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3年9月1日
- 出版社: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 頁數:271 頁
- ISBN:9787810964975
- 定價:29.00
- 開本:32 開
- 類型:貝多芬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貝多芬在中國:西方古典音樂接受問題個案研究》以哲學釋義學、接受美學等相關理論為基礎,從“音樂接受”這一獨特的視角,對貝多芬在中國的被接受歷程進行了較為全與的梳理與分析。《貝多芬在中國:西方古典音樂接受問題個案研究》可作為音樂專業院校、師範院校音樂系的教師、研究人員及學生從事相關教學與科研活動的參考資料,也適合對貝多芬音樂、中國近現代文化史和音樂史有興趣的普通讀者閱讀。
圖書目錄
緒論
一、有關音樂接受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的思考
1.近代哲學—美學思想對藝術作品與接受者關係的認識
2.“接受”對於音樂作品存在與發展的重要意義
3.對音樂接受若干核心概念的界定及作曲家個案研究架構的構想
4.音樂接受中的多樣性與同一性
二、有關音樂接受及貝多芬接受的研究現狀
1.音樂接受的研究狀況簡述
2.貝多芬接受的研究狀況簡述
三、貝多芬在世界的被接受狀況簡述
1.西方社會對貝多芬的接受
2.蘇聯、民主德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對貝多芬的接受
第一章大變局中的相遇——20世紀初至新文化運動前的中國貝多芬接受(1906~1915)
第一節接受概貌
一、接受過程
1.出版類成果情況
2.作品演出情況
二、接受特點
第二節中國人的“期待視域”特徵
一、社會一人文維度
1.由“華夏中心觀”到“全面學習西方”
2.改造國民性思潮
3.“保種救國”社會核心需要與“知恥而後勇”的社會心理
二、音樂維度
1.音樂審美經驗的初次擴展
2.由“平和恬淡”到“雄壯簡明”的音樂審美需要
3.由“以禮制樂”到“喚醒國民”的音樂實用需要
第三節接受概貌分析
一、中國已經初步具備了接受貝多芬的必要條件
二、中國人引入貝多芬的主要動因分析
第二章熱潮漸涌——新文化運動至抗日戰爭前的中國貝多芬接受(1915~1937)
第一節接受概貌
一、接受過程
1.出版類成果情況
2.作品演出及教育情況
二、接受特點
第二節中國人的“期待視域”特徵
一、社會一人文維度
1.日益開放的文化觀念
2.追求個人的進一步解放
3.“啟蒙”的社會核心需要與激情和苦悶相交織的社會心理
二、音樂維度
1.西方音樂審美經驗及音樂知識的進一步豐富
2.“豐富表情”的音樂審美需要
3.“促進啟蒙”的音樂實用需要
第三節接受概貌分析
一、中國人開始對貝多芬音樂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審美接受
二、對內涵闡釋與價值評判的成因分析
第三章戰火映照下的潛流——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期間的中國貝多芬接受(1937~1949)
第一節接受概貌
一、接受過程
1.出版類成果情況
2.作品演出及教育情況
二、接受特點
第二節中國人的“期待視域”特徵
一、社會一人文維度
1.西化潮流的式微
2.“尚力思潮”的回顧及發展
3.“實現民族解放”的社會核心需要與悲壯堅毅的社會心理
二、音樂維度
1.西方音樂審美經驗和音樂知識的傳播
2.“戰鬥性、大眾化”的音樂審美需要
3.“服務戰爭與政治”的音樂實用需要
第三節接受概貌分析
一、戰爭對貝多芬在中國接受進程的影響及成因
二、傅雷對貝多芬及其作品精神內涵闡釋的成因及意義分析
第四章從巔峰到谷底——新中國成立後至文化大革命期間的中國貝多芬接受(1949~1976)
第一節接受概貌
一、接受過程
1.出版類成果情況
2.作品演出及教育情況
二、接受特點
第二節中國人的“期待視域”特徵
一、社會—人文維度
1.在開放與封閉之間徘徊的文化觀念
2.階級鬥爭至上的思維模式
3.“快速達成民族崛起”的社會核心需要與“急迫盲目”的社會心理
二、音樂維度
1.西方音樂審美經驗和音樂知識傳播的新變化
2.由“豪邁樂觀”到“單一、教條”的音樂審美需要
3.由“促進社會主義建設”到“為階級鬥爭服務”的音樂實用需要
第三節接受概貌分析
一、貝多芬接受態勢戲劇性轉折的成因分析
二、貝多芬接受“政治化”現象的評判與分析
……
第五章波瀾壯闊——文化大革命後至20世紀末的中國貝多芬接受(1976~1999)
附錄一中國貝多芬接受大事記(1906~2000)
附錄二貝多芬的音樂創作簡介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張樂心,1975年生,音樂學博士,助理研究員,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孔子學院辦公室項目主管。自幼喜愛音樂,1994年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本科,2002年獲該院西方音樂史專業碩士學位,導師鐘子林教授;畢業留校後,在於潤洋教授的指導下繼續攻讀西方音樂史專業博士學位,畢業論文獲2010年度“中央音樂學院優秀博士論文獎”。研究領域主要為西方古典音樂、中外音樂交流和流行音樂等,先後發表《比包普——美國現代爵士樂的開端》、《關於中國貝多芬接受歷史的幾個問題》、《有關音樂接受差異性及成因的探討——以傅雷對貝多芬的接受為例》、《“詩意地棲居”——論作曲家高為傑的藝術理念》、《理論聯繫實際的治學典範一一論於潤洋對馬克思辯證唯物史觀的繼承與發展》、《建國後至文革期間貝多芬在中國的被接受狀況研究》等論文多篇,編著《西方通俗音樂指南》(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還撰寫過多篇音樂普及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