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吉龍過程

貝吉龍過程,溫度低於0℃且過冷卻水滴、冰晶、水汽共存的雲區,由於冰面的飽和水汽壓低,而水面的飽和水汽壓高,因此便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即當雲中的水汽壓處於冰面和水面飽和值之間時,水汽在冰晶上凝華而使冰晶長 大,而水滴會不斷蒸發變小或消失,形成冰晶“ 奪取”水滴的水分和原來雲中水汽的冰水轉化過程。

這個過程也是冷雲降水過程的主要機制。
20世紀30年代,貝吉龍-芬德生(Bergeron-Findeison)從研究雨的形成中,發現雲中有冰晶與過冷卻水滴共存最有利於降雨的形成,從而提出了降雨學說。1939年,芬代森(Findeisen)公布了在德國的降水雲觀測資料,芬代森從數以千計的降水雲中觀測證明,雲頂溫度降到攝氏-20度以下,貝吉龍的假說是成立的。此後,人們就稱為貝吉龍-芬代森冷雲降水學說,這個學說得到了國際雲物理界的承認。因此稱冷雲降水過程為貝吉龍過程。
通過這一過程,人們找到了催化冷雲降水和消除過冷卻霧的機制,就是通過播撒乾冰、碘化銀等手段增加雲霧中冰晶含量,使得水汽和過冷卻水滴在冰晶表面迅速凝華從而落下,以達到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