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勒,P.

貝勒,P.,法國哲學家、歷史評論家,17世紀下半葉最有影響的 懷疑論者。貝勒生於鄰近法國的一個西班牙村莊卡拉。早年就讀於加爾文教和耶穌會學校,信奉過天主教,1670年皈依新教,後被迫離開法國,去日內瓦進行 哲學和神學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貝勒,P.
  • 國籍法國
  • 職業:哲學家、歷史評論家
  • 主要作品:《共和國信箱》
人物生平,主要作品,

人物生平

1674年返回法國在巴黎和魯昂做家庭教師,次年任鹿特丹新教學院哲學教師。貝勒在闡發他的宗教、哲學和倫理思想時方法獨特,他注意蒐集為一般學者所忽視的典籍,尤其是摩萊里編輯的辭典,揭露和糾正其中包含的錯誤。他的這些批判成果主要體現在《歷史批判辭典》上。
他的思想雖然表述得比較散亂,但卻含有內在的統一性,以啟示與理性的關係問題為中心。他指出,啟示和理性是絕對不能相容的。聖經和基督教教義中充滿了神秘的啟示和奇蹟,包含著無數的矛盾,是靠盲目的信仰和對異教的迫害支撐著。奇蹟之所以是奇蹟,是因為它是荒唐的、不可理解的。它經不往上帝播撒於人心中的理性的批判。因此,表面看來哲學是神學的奴僕,實際上神學才是哲學的奴僕。他從哲學家的理性觀點批判神學觀點。他考察了古往今來的種種學說和意見,指出在宗教、哲學、歷史和 倫理學領域,沒有一種說法配得上 真理的美名。他由此得出了理性是虛弱而弧立無助的懷疑論結論,用以表明宗教信條是理性所不能理解的。
從懷疑論立場出發, 貝勒指出,天主教徒利用正統名義剝奪異教講壇,禁止異教的任何偶像崇拜以及追逐、監禁、吊死新教徒的行徑是違反上帝的“仁慈”的。其實天主教教義中的謬誤遠甚於新教。宗教紛爭證明只有人所共具的良知才是真正的啟示,因此一切宗教徒以及 無神論者都有生存的權利。
貝勒通過對宗教的歷史批判,認為 道德與宗教信仰無關。天主教徒信奉靈魂不死和來世,但沒妨礙他們聚斂財物、包攬訴訟、迫害異端;而遍考歷史上 B.斯賓諾莎等無神論者,他們沒有過道德墮落、行為惡劣的生活。人的道德行為只取決於教育、習俗、激情、無知等多種因素,良知是道德的泉源。
貝勒還批判宗教信仰的 理論支柱17世紀的“ 形上學”。他駁斥了 G.W.萊布尼茨的“神正論”與“ 前定和諧”。他指出,“神正論”關於世界是神造的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的觀點,既無法說明世上為何存在種種罪惡,也沒有理由對罪犯實行懲罰;“前定和諧”說關於上帝能使無數實體都象自動傀儡那樣行動的觀點,就好比一條無人駕駛的船會自動入港躲避風浪一樣不可想像,無法用“理性”證明。他也反對斯賓諾莎的神即自然的學說和“實體”、“樣式”學說。他指出,宇宙不可能是唯一實體,而是複合存在,包含了各種組成部分,它們各有廣延,都是實體,不是“樣式”或“分殊”。實體與“樣式”不可分,有多少樣式就有多少實體。他還指出,自然和自然中的萬物的關係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用實體、“樣式”等形上學術語只會搞亂人的理性。
貝勒繼 R.笛卡爾之後高舉理性批判的旗幟,以對宗教神學和17世紀“形上學”的歷史批判,宣告了18世紀“理性時代”的到來,並為法國 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打下了基礎。

主要作品

1684~1687年間他擔任過《共和國信箱》雜誌的編輯。他的主要著作有《對耶穌基督“強使眾人入教”之說的哲學評論》和《歷史批判辭典》等。1706年在鹿特丹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