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特選集4:是如何》是2006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薩繆爾·貝克特。本書收錄了作者的《終局》、《默劇一》《默劇二》、《畫面》、《是如何》等作品。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定價: 19.00
裝幀: 軟精裝
叢書:午夜文叢
ISBN: 9787540437411
內容簡介
今年4月13日是世界著名作家貝克特誕辰100周年紀念,湖南文藝出版社推出了《貝克特選集》。全書共5卷,125萬字,按年代收錄了貝克特定居法國巴黎後所有用法文寫作的作品,由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世界文學》主編餘中先主譯。
塞繆爾·貝克特因為“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說和戲劇作品,使現代人從精神睏乏中得到振奮”而榮獲1969年諾貝爾文學獎,但在中國,很多人對他的了解只限於他的成名作《等待戈多》。
據悉,貝克特正式的文學生涯,是從小說創作和寫詩開始的,其小說的數量也遠遠高於戲劇作品。從文學表現的角度來說,貝克特以表現內心世界的飄忽和細膩見長,小說作為一種個性化更強的形式,更適合貝克特。他用法語寫就的小說三部曲《莫羅瓦》《馬龍正在死去》和《無名者》打破傳統,淡化情節人物,只有絮絮叨叨的內心獨白。這種寫法直接導致了法國新小說派的文學實驗。許多評論家都認為,這個三部曲比《等待戈多》更強有力更重要,很少有哪部現代文學作品對於人類經驗的理解如此深刻。貝克特健在時,國際上流傳這樣一種說法:博爾赫斯、納博科夫、貝克特是存世的三位最偉大作家。但在國內,貝克特的小說基本上被忽略了,這可以說是中國翻譯界的一大損失。此次湖南文藝推出的5卷本的《貝克特選集》,將《莫羅瓦》三部曲收錄在內,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這方面的缺失。
作者簡介
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法國作家。出生於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一個猶太家庭,父親是測量員,母親是虔誠的教徒。1927年畢業於都柏林的 三一學院,獲法文和義大利文碩士學位。1928年到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和巴黎大學任教,結識了愛爾蘭小說家詹姆斯·喬尹斯。精通數國語言的貝克特分被派作失明的喬伊斯的助 手,負責整理《芬內根的覺醒》手稿。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學院教法語,同時研究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獲哲學碩士學位。1932年漫遊歐洲, 1938年定居巴黎。德國占領法國期間,他曾因參加抵抗運動,受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隱居鄉下當農業工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曾短朗回愛爾蘭為紅十字會工作,不久返回巴黎,成為職業作家。
貝克特在創作上深受喬伊斯、普魯斯特和卡夫卡的影響,主要作品女詩作《婊於鏡》(1930);評論集《普魯斯特》(1931);短篇小說集《貝拉夸的一生》(1934)和《第一次愛情》(1974);中篇四部曲《初戀》、《被逐者》、《結局》、《鎮靜劑》(1946);長篇小說《莫菲》(1938)、《瓦特》(1942)、三部曲《馬洛伊》、《馬洛伊之死》、《無名的人》(1951—1953)及《如此情況》(1961)、《惡語來自偏見)(1982)等。這些小說以驚人的詼諧和幽默表現了人生的荒誕、無意義和難以捉摸,其中的《馬洛伊》三部曲最受評論界重視,被稱為2O世紀的傑作。
貝克特戲劇方面的成就尤為突出,主要劇本有《等待戈多》、《劇終》(1957)、《啞劇I》(1957)、《最後一局》(1957)、 《最後一盤磁帶》(1958)、《屍骸》(1959)、《啞劇II》(1959)、 《呵,美好的日於》(1961)、《歌飼和樂譜》(962)、《卡斯康多》(1963)、《喜劇》(1964)、電視劇《迪斯·喬》(1968)等, 這些劇作無論就內容或形式來說都是反傳統的,因此被稱為 “反戲劇”。其中成名作《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時引起轟動,連演了三百多場,成為戰後法國舞台上最叫座的一齣戲。 貝克特為此名噪一時,成為法國文壇上的風雲人物。由於“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說和戲劇作品,使現代人從精神睏乏中得到振奮”,1969年貝克特榮獲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