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耳山遺址

貓耳山遺址

貓耳山遺址位於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仙陽鎮下洋村,屬於商代遺址。2005年、2006年共發掘面積2250平方米。清理出商代早期陶窯9座、新石器時代墓葬2座,商代墓葬21座,居址灰坑9個。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陶片等遺物。陶器以施黑衣的印紋硬陶為主。早期龍窯在我國尚屬首次發現,且該處窯址分布集中、規模較大、窯型多樣,其間還有疊壓、打破關係,是福建省迄今發現的一處難得的商代大遺址。為研究我國早期窯爐,特別是龍窯的起源和發展演變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2009年11月,被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貓耳山遺址
  • 出土地點浦城縣仙陽鎮下洋村
  • 館藏地點:浦城博物館
  • 所屬年代:商代
  • 所在地區: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
  • 發掘面積:2250平方米
  • 批准文號:國發[2013]13號
  • 級別批次: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編號:7-0202-1-202
文物遺存,管理保護,

文物遺存

2005年下半年和2006年4月配合京台高速公路浦城段建設,福建博物院等單位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公路沿線所涉及的的地段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9座陶窯中,1座為圓形窯,6座為橢圓形窯,2座為斜坡式長條形窯(龍窯)。出土石器68件、黑衣陶器262件、灰硬陶器105件以及大量黑衣硬陶片、夾砂陶片和泥質陶片。器形有罐、尊、釜、盆、豆、盅等。
蒲城貓耳山遺址蒲城貓耳山遺址
貓耳山遺址內最為重要的發現是9座陶窯,平面形狀有圓形窯、橢圓形窯和斜坡式長條形窯(龍窯),保存較好。龍窯2座分別長5.56米和5.38米,坡度4-10°之間,碳十四年代為距今3600-3900年,屬於龍窯的雛形,為同類窯爐中時代最早。燒造產品以施黑衣的印紋硬陶為主(90%以上),器形有罐、尊、釜、盆、豆、盅等,與周圍墓葬及居址灰坑中出土的陶器一致,此類產品在閩北及閩浙贛三省交界地帶各遺址中廣泛發現,因此具有代表意義。貓耳山遺址分布範圍大,總面積達百餘萬平方米,商代遺蹟遺物豐富,保存較好;遺址各部分功能較明確。

管理保護

鑒於該窯群的重要價值,考古專家組認為“應原址保護,高速分路建設部門應變更窯群所在標段原路線設計方案,避開該窯群,確保珍貴遺蹟不受破壞”。國家文物局發函福建省文化廳,同意專家組意見,肯定貓耳山商代窯群“保存完整、全國罕見,屬重大考古發現”,要求對該遺址“進行原址保護”,同時建議高速公路建設部門變更窯群所在標段原路線設計方案,並要求將該遺址“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劃定相應的保護範圍,並對遺址現場採取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現在高速公路已繞過窯群,窯址已得到有效的保護。
2006年5月,在中國考古學會中國文物報主持下,貓耳山窯群被正式評選為“200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08年,福建省考古30年成果展展示了貓耳山發掘成果。
2013年3月被批准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浦城貓耳山遺址上榜福建首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