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直立
灌木,高5米。莖有圓形或橢圓形的皮孔;枝粗而脆,易斷,漸變黃色,有粗大的髓部;冬芽卵形,頂端尖,鱗片外面密布小疣凸。羽狀複葉長50-80厘米,有小葉13-25片;葉柄長10-20厘米;小葉膜質,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6-14厘米,寬3-7厘米,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圓或闊楔形,上面無毛,下面青白色,初時被粉末狀短柔毛,漸變無毛。
總狀花序腋生,或數個再複合為疏鬆、下垂頂生的
圓錐花序,長2.5-3(4)厘米;花梗長1-2厘米;小苞片狹線形,長約6毫米;萼片卵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具脈紋,中脈部分略被皺波狀塵狀毛或無毛。雄花:外輪萼片長約3厘米,內輪的長約2.5厘米;雄蕊長8-10毫米,花絲合生呈細長管狀,長3-4.5毫米,
花葯離生,長約3.5毫米,藥隔伸出於
花葯之上成闊而扁平、長2-2.5毫米的角狀附屬體,退化心皮小,通常長約為花絲管之半或稍超過,極少與花絲管等長。雌花:退化雄蕊花絲短,合生呈盤狀,長約1.5毫米,花葯離生,藥室長1.8-2毫米,頂具長1-1.8毫米的角狀附屬狀;心皮3,圓錐形,長5-7毫米,柱頭稍大,馬蹄形,偏斜。
果下垂,圓柱形,藍色,長5-10厘米,直徑約2厘米,頂端截平但腹縫先端延伸為圓錐形凸頭,具小疣凸,果皮表面有環狀縊紋或無;種子倒卵形,黑色,扁平,長約1厘米。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產地生境
產於中國西南部至中部地區。生於海拔900-3600米的山坡灌叢或溝谷雜木林下陰濕處。喜馬拉雅山脈地區均有分布。
生長習性
為淺根性樹種,有喜光特性,必須選擇陽光充足的地方栽培,要求土層深厚、肥沃、排灌方便,才能獲得高產、穩產、優質,土壤酸鹼度選擇微酸至微鹼,表土要求含較多的腐殖質。
繁殖方法
貓兒屎種子在9月底成熟,10月上、中旬選擇軟熟或已經開口的果實採種,將採摘來的漿果及時水洗搓去果肉,用濕潤河砂,在10月至11月室溫條件下儲藏30至35天,讓種子完成形態後熟作用和層積發芽。
貓兒屎適宜種植時間為4-10月,選陰雨天或晴天下午太陽偏斜時,按行距20-25厘米開溝條播,株距可依土質肥瘠、管理粗細、排灌難易而定。種子播人溝內後,覆土2-3厘米,鎮壓即可。
栽培技術
整地
選用山地或林地,進行播種育苗或穴播,能充分利用林地有機質含量、肥力、對溫度和水分的緩衝能力及土壤理化性狀比農田土壤要好些的優勢。伐林栽培應在播種前1年進行,讓有機質充分分解,增加土壤的有效養分,對改良土壤理化性狀,協調土壤固、液、氣3相比例,消滅病源和害蟲,促進生長都十分有利。
搭架
貓兒屎是纏繞性攀緣藤本植物,選用緩生性明顯的油茶、柑橘或小喬木樹種做攀緣架,按3米行距,修剪活體攀緣物後間作貓屎瓜。人工攀緣支架可以用雙排水泥柱或雙排木材,每隔4-6米設1立排柱。
肥水
貓兒屎幼苗出土後要及時撤除蓋頭草,並除草、間苗,第一片真葉全展後,按株距6厘米定苗,並追肥1-2次,施尿素或複合肥300千克/公頃。及時灌溉排水,乾旱澆水,雨澇排水。苗期病蟲害主要是紅體葉蟬為害幼小莖尖,應及時防治,否則會導致莖藤短縮。
修剪
貓兒屎修剪能極顯著地提高先年母莖的粗度和材積,提高當年木通藥材產量和質量。結合新梢引上搭架第一道鐵絲、綁在第二道鐵絲和剪掉超過第二道鐵絲相互纏繞結團的小莖等田間管理工作進行。5月中旬,每條先年母莖選留2-3個新梢,第4-8束幼葉時摘掉新梢莖尖,稱為4/4修剪或2/8修剪。5月中、下旬間隔5天左右修剪1次。
病蟲防治
貓兒屎的主要病害有白粉鏽病、短縮病、
枯萎病、
鏽病和
葉斑病,主要蟲害有紅體葉蟬、
蚜蟲、毛辣蟲、尺蠖等。
防治措施:防治應採取農業綜合措施與藥劑防治並舉方案,做好種子、種苗及土壤消毒工作,多雨季節注意及時清溝排澇,鬆土施肥,發現病株應及時清除,並用生石灰消毒病穴,控制傳染。
主要價值
工業:貓兒屎果皮含橡膠,可制橡膠用品。
食用:果肉可食,亦可釀酒;種子含油,可榨油。
藥用:根和果藥用,有清熱解毒之效,並可治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