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 劃
全鎮版圖面積88.63平方公里,轄22個
行政村1個居委會,183個自然灣,241個村民小組。現有
耕地面積3.5萬畝,山林1.5萬畝,水面2.7萬畝
氣候
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冬季(一月)平均氣溫2-4℃,夏季(七月)平均氣溫30℃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240毫米,全年無霜期約為260天。
人 口
92.6平方公里區域、12455戶40541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30人。民族有漢族、回族、土家族、土族。(人口數據來源於一篇東湖高新移交的一篇新聞,此數據為最新,只是非官方正式提供)
自然資源
鎮境屬丘陵濱湖地區。地勢北高南低,最高點丁古山,海撥200.1米;最低點安湖洲,海撥18米;境內一般海撥45米,丘陵崗位地約占面積80%;有小(一)型水庫3處,小(二)型水庫4處,民堤民垸5處,總蓄水量2597萬方;有水田面積2.4萬畝、旱地1.1萬畝、可養殖水面1.8萬畝,山地及綠化面積2萬畝;果園5.2畝。土壤以黃棕壤為主,潮土、岩成土、棕黃壤、棕成壤次之。礦產資源有:石灰石、石英石、建材石、陶土、金、鎢、錳等。
歷史沿革
豹澥又名豹子澥。據清同治八年(1869)《江夏縣誌》載:“豹澥為江夏縣六鎮之?”保橋寺橋頭有面石形似豹子,又屬梁子湖水系港汊,水位高時,帆船可直達橋頭,澥與海通,豹子澥由此得名。保橋寺於解放後拆毀,似豹子石無存,見橋下岩石上有豹子花紋而已,以後人們簡稱豹澥。當地民眾因豹澥周圍橋多,東有馬家橋、北有神燈橋、西有小橋和三眼橋、南有夜壺橋等,習以“橋上”之名代替豹澥之稱,同時沿用至今。清朝末年為縣東鄉轄西徑里;民國時期縣曾先後設為十五區、七區、四區,明廉鄉等;1949年6月為縣設第三區人民政府,轄豹澥、駝子店、王家店、流蘇四地方;1951年改為第七區轄24個鄉;1956年改為豹澥指導組,轄聯絡、清潭、龍泉三鄉;1958年建立同力人民公社轄3個管理區;1961年恢復豹澥區轄3個公社;1971年拆區並社建立豹澥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為豹澥鄉;1986年更名為豹澥鎮。
豹澥鎮歷史悠久,據清同治八年(1869年)《江夏縣誌》記載為“江夏縣六鎮之一”,至今建鎮已有135年歷史。該鎮年平均氣溫160C,有聞名遐邇的“白花菜”供不應求。 據介紹,該鎮有流芳、武九鐵路、武黃高速、滬蓉高速及武漢市繞城公路在該鎮豹山村立交,豹澥鎮成為江夏區名副其實的“後花園”。
基礎設施
早在民國十六年(1927)武(昌)豹(澥)公路已通車,全長34.58公里。現鎮域內有流(芳)蘇(家墩)二級公路,武(漢)九(江)鐵路、316國道,武黃高速、滬蓉高速及武漢市繞城公路在我鎮豹山村立交,並設有進出站口;鎮到各村公路12條48公里,睛雨通車。灌溉泵站(40千瓦以上)7處裝機11台1160千瓦,排澇泵站4處裝機7台385千瓦。轄區內建有日供水2萬噸自來水廠、裝機容量9400門,有郵電支局一個、衛生院一所、廣播電視站一個、電影院一座、花園式中、國小7所,還有武漢市體育學院運動學校。(數據來源:武漢江夏區經濟委員會)
經 濟
全鎮現有民營企業23家;集鎮從事個體商品交易戶103家、服務業31家、製造業30家、餐飲17家、個體運輸業130家。全鎮2002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38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0.7億元,財政收入570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7元。
豹澥鎮已形成了以建材、五金、機械、紡織、化工、食品加工及旅遊休閒度假為主的基礎產業,主要產品有石灰、石粉、編織袋、白花菜、空心磚、球墨管件、工業用球化劑、燒油等。(數據來源:武漢江夏區經濟委員會2000年)
豹澥又名豹子海,豹海。位於武漢市江夏區東北部,東與鄂州市廟嶺鎮耽連, 西面、南面與武漢市流芳街接壤,北與洪山區花山鑲相連!當地民眾因豹澥周圍橋多,東有馬家橋、北有神燈橋、西有小橋和三眼橋、南有夜壺橋等,習以“橋上”之名代替豹澥之稱(註:1)。據清同冶 年(公元1869年)《江夏縣誌》記載: 豹澥為江夏區六鎮之一(現在為四鎮),豹澥鎮橋頭有石形似豹子,遂以名,石在保橋寺前,其地多鮑姓,疑即鮑字之訛。 走訪中得知保橋寺已於解放初期拆毀,那塊豹形石早已無存,也無從確知是否為“鮑”訛傳為“豹”,但這兩種說法都解釋得通“豹澥”名稱中“豹”字的來源。那么“澥”字作何解,《辭悔》中注音為xie ,釋意有二:糊狀物、膠狀物由稠變稀;渤澥,渤海的古稱。而“豹澥”在本地地方言由發音為“bao hai”即 “豹海”,而且其地瀕臨粱子湖,具有水鄉風貌,在高水垃時節帆船可直達鎮中心的橋頭,橋下水面廣闊似海(註:2)。同時本地有大量小河汊與大池塘.在江夏其他鄉鎮地名中也有將大池塘命名為“海”的例子,如金口的“杜家海”。通過分析可以肯定地說豹 的“澥” 是“海”的通假字,而且是一種略帶牽強、故弄玄虛的通假,因為“澥”是個從古到今都少用的生僻字,本地民眾都只知“bao hai”而不知“bao xie” 通過走訪得知本地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前的通用名稱即為“豹海” ,目前人們的書面表達中也存在“豹澥” “豹海”共用的現象。
“豹” 具有恍雅、迅捷、敏銳的意象,是“速度”的象徵;而“海”具有寬廣、深邃、豐富的意象,是“廣度”的象徵,二者組合則與全鎮人民銳意進取的精神、廣納賓朋的胸襟相映襯,速度與廣度對應了發展的新高度。
注1:豹澥鎮周圍的村民去鎮裡時說的方言就是:上橋去,意為:“上豹澥鎮”,“豹澥鎮”即“橋上”
注2:根據50年代的父輩說過,當時他們還年輕的時候的確是有大船到過我們鎮上,但是現在水位很低,或者說沒有水了,無法通過!後期附圖上來
豹澥鎮歷史規劃
1949年,武昌縣劃分為7個行政區:紙坊、青山、金口、豹澥、五里界、山坡、馬安山
1955年,全縣只有六區一鎮,六個區的順序是:一區紙坊、二區金口、三區豹澥、四區山坡、五區湖泗、六區五里界。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將全縣原來的6個區成立6個人民公社:紅旗人民公社(紙坊鄉),金水人民公社(金口鄉),同力人民公社(豹澥鄉),東風人民公社(山坡鄉),衛星人民公社(湖泗鄉),錦繡人民公社(五里界鄉)。
1971年,撤區並社,1974年,撤銷環城公社,全縣共轄19個公社,2個鎮。19個公社是:大橋、鄭店、寧港、烏龍泉、土地堂、金水、范湖、法泗、豹澥、龍泉、山坡、安山、保福、河垴、湖泗、舒安、五里界、大屋陳、流芳。
1986年6月,全縣共轄20個鄉,3個縣轄鎮。20個鄉是:大橋、鄭店、寧港、土地堂、金水、范湖、段嶺廟、法泗、安山、山坡、賀站、河垴、保福、湖泗、舒安、大屋陳、五里界、流芳、豹澥、龍泉。
1989年,為了流通城鄉經濟渠道,加快工農業發展速度,改鄉設鎮,全縣轄12鎮:紙坊、金口、烏龍泉、大橋、鄭店、法泗、安山、賀站、湖泗、五里界、流芳、豹澥。
1995年3月28日,設立武漢市江夏區。
1997年,江夏區行政區劃調整為6街、6鎮、11鄉。6個鎮是:法泗、湖泗、安山、賀站、五里界、豹澥。
2001年實施鄉鎮合併,全區行政區劃調整為5街、5鎮、2鄉。5個鎮是:安山、法泗、五里界、豹澥、湖泗。
2007年11月,撤銷五里界鎮,設立五里界街道辦事處,全區行政區劃調整為6街、4鎮、2鄉。4個鎮是:安山、法泗、豹澥、湖泗。 數據來源:湖北地名網(官方)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