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痢疾短螺旋體

豬痢疾短螺旋體是豬痢疾的病原,對外界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抗生素等藥物治療易形成藥物耐受性,過去常成為豬痢疾密螺旋體或豬痢疾蛇形螺旋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豬痢疾短螺旋體
  • 解釋:豬痢疾的病原
  • 類別:豬類疾病
  • 曾用名:豬痢疾密螺旋體
基本形態,抵抗力,體外敏感性,治療,耐藥性,診斷,

基本形態

豬痢疾短螺旋體曾命名為豬痢疾密螺旋體、豬痢疾蛇形螺旋體,存在於豬的病變腸段黏膜、腸內容物及糞便中。本病原有4~6個彎曲,兩端尖銳,呈緩慢旋轉的螺絲線狀;革蘭氏染色呈陰性反應,用苯胺燃料或姬姆薩氏染色時著染良好,將組織切片用鍍銀染色後效果更好。新鮮病料在暗視野顯微鏡下可見到活潑的蛇行運動或以長軸為中心的旋轉運動。在投射墊子顯微鏡下,其形成於細菌不同,胞壁與胞膜之間有7~9條軸絲。此軸絲為蛇行螺旋體的運動器官。用掃描電鏡觀察,病原的兩端較細,鈍圓,呈蚯蚓狀豬痢疾蛇行螺旋體為嚴格的厭氧菌,對培養基的要求十分的嚴格,分離培養較為困難。

抵抗力

豬痢疾蛇行螺旋體對外界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在25℃糞便內能存活7天,5℃糞便重能存活61天,在4℃土囊中能存活18天;對消毒藥的抵抗力不力不強,一般消毒藥如過氧乙酸、來蘇兒和氫氧化鈉溶液均能迅速將其殺死。

體外敏感性

在體外,螺旋菌對幾種不同的抗生素有敏感性,對壯觀黴素等抗生素有抗性,因此能夠在選擇性培養基上面進行分離。螺旋菌體外敏感的抗生素包括大環內酯類(如泰樂菌素、紅黴素、愛樂新)、林可胺類抗生素(如林可黴素)、截短側耳素類(如泰妙菌素、沃尼妙林)及其它複合物(如咪唑類的二甲硝咪唑、羅硝唑、卡巴多、喹乙醇、鹽黴素、莫能菌素,有機砷化物等)。

治療

螺旋菌在大腸內的黏膜和內容物中廣泛分布,因此不是所有的抗生素都能夠在所有感染部位達到治療水平。最有效的抗生素包括大環內酯類、咪唑類、林可胺類抗生素、截短側耳素類,其他類的抗生素在治療方面並沒有什麼好的療效。鹽黴素和卡巴多在臨床症狀的控制和預防方面的效果優於治療。目前各個國家用於治療的臨床藥物因各種法律和技術因素而有些差異。在歐洲,硝基咪唑類藥物、卡巴多被禁止使用。鹽黴素能降低抗生素生長促進劑的作用,因此也很少推薦使用。因此,歐洲國家常用的藥物主要是大環內酯類、林可胺類抗生素、截短側耳素類。

耐藥性

耐藥性豬痢疾蛇形螺旋體在體外對泰樂菌素有耐藥性。耐藥性的產生能導致抗生素完全失效,而且一旦治療停止,病原菌會立馬捲土重來,各種臨床症狀也馬上出現了。對於泰樂菌素的耐藥性是全球性的,但是各種大環內酯類藥物如愛樂新仍然對這些耐泰樂菌素的菌株有作用。體外實驗也證明,愛樂新對於螺旋菌有最低抑制濃度。對於其它抗生素的耐藥性不容易產生,但是從臨床分離到的耐藥性菌株還是不少。多重耐藥性也有可能發生。考慮到螺旋菌耐藥性的存在,在治療無效的時候,我們必須對病原菌進行分離鑑定,確定抗生素的最低抑制濃度,同時尋找其它有效的抗生素。如果某種抗生素的最低抑制濃度上升都能夠導致療效減弱。
治療失效的原因主要在於協同感染和誤診。如果兩種疾病的治療方法都失效,那么很有可能是誤診引起的。最容易引起誤診的就是沙門氏菌病,特別是在臨床症狀出現後。臨床症狀表現為腹瀉,含有壞死性內容物,氣味惡臭,並夾雜有血塊。但是感染沙門氏菌的動物會體溫升高,剖檢發現腸道內沒什麼病變。從排泄物中分離到了沙門氏菌進一步證實了該菌的存在。由於沙門氏菌對於上述治療豬痢疾和腸道螺旋菌病和各種抗生素均有耐藥性,因此沙門氏菌的存在常常導致對這兩種病的治療變得更加棘手,而且容易導致治療失效。

診斷

病原檢查:直接鏡檢法(用棉拭子採取豬大腸黏膜或血樣糞便抹片染色鏡檢或暗視野或相差顯微鏡檢查,本法對急性後期、慢性隱性及用藥後的病例,檢出率低);培養分離鑑定(選擇性培養基培養,鏡檢或進一步做腸致病性試驗和血清學試驗進行鑑定)。
血清學檢查:凝集試驗(試管法、玻片法、微量凝集、炭凝集)、免疫螢光試驗、間接血凝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其中凝集試驗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具有較好套用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