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傳染性腦脊髓炎

豬傳染性腦脊髓炎又名豬捷申病、豬腦髓灰質炎、豬泰法病。本病是由腸道病毒屬病毒引起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以侵害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共濟失調,肌肉抽搐和肢體麻痹等一系列神經症狀為主要特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豬傳染性腦脊髓炎
  • 外文名:Swine infectious encephalomyelitis
  • 又名:豬捷申病、豬腦髓灰質炎等
  • 病原體:腸道病毒屬病毒
  • 類別:接觸性傳染病
分布危害,疾病病原,流行病學,臨診症狀,機理病理,

分布危害

1929年,本病最先發現於原捷克斯洛伐克的捷申地區,故又稱為捷申病。1931年由Klobouk氏作為一種新病而描述。隨後在中歐、西歐、北美以及澳大利亞和非洲也相繼有了報導。1955年-1957年,丹麥和英國發現豬的一種輕症麻痹病,稱為泰法病,也稱台勞病,良性地方性輕癱。後來證明其病原體也是豬傳染性腦脊髓炎病毒,只是其毒力較弱。嚴重病型只見於中歐和馬達加斯加。中歐的流行區包括原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以及相鄰的波蘭、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地區,在這些國家呈地方性流行。散發的病例見於瑞士、義大利北部、法國和德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和末期,此病流行特別嚴重,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來,本病廣泛分布於丹麥、英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地。該病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可危害各種年齡的豬,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疾病病原

本病病原為細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腸道病屬的腸道病毒Ⅰ型(簡稱PEV),病毒粒子直徑25-30nm,沒有囊膜,核衣殼呈二十面立體對稱,由32個殼粒組成。用磷鎢酸負差染色時,表現一種六邊形的輪廓。
病毒粒子裸露,由蛋白外殼和內部核心組成。核心內含有單股RNA,分子量為2.5×10道爾頓,沉降係數為158S±3%。病毒於pH3-9環境中在4℃可以存活24小時以上,在pH3以下的環境中能迅速滅活,在pH11.8的環境中病毒感染力喪失50%。超音波裂解15分鐘不能使該病毒受到損害。病毒對乙醚和氯仿等脂溶劑有抵抗力。病毒於50%甘油中,4℃條件下,可長期保持毒力,於-70℃可存活幾年。冷凍乾燥明顯降低病毒的毒力,所以一般不用此法保存毒種。
目前尚未發現豬傳染性腦脊髓炎病毒有凝集和吸附紅細胞的能力。
豬傳染性腦脊髓炎病毒又可分為三個亞型:第一個亞型包括Konratice和Bozen等毒株,第二個亞型包括Talfan和Tyrol毒株,第三個亞型包括Reporyje毒株。血清亞型的劃分與各毒株的毒力無關。例如第二亞型中的Talfan毒株只能引起輕症疾病,而Tyrol毒株卻毒力極強,經常引起疾病嚴重的暴發,並有較高的死亡率。
豬傳染性腦脊髓炎病毒易在豬腎細胞培養物中增殖,並引起細胞病變,也可形成蝕斑。Mayr&Schwobel二氏在細胞致病作用的過程中區分兩個時期,初期細胞變圓,輪廓鮮明,表現不斷增重的濃縮和顆粒性,後期細胞分解成不定型的團塊。
Kozlova,NN等人曾經研究過小豬腎小管細胞有絲分裂周期中對PEV的敏感相。實驗表明,當有絲分裂的細胞處在S期和G2期時,對病毒有抵抗力。

流行病學

病豬和帶毒豬是本病的傳染源。病豬無論是在臨診症狀期還是在潛伏期都具有傳染性,最危險的階段是在潛伏期和發病初期。本病在發病第一天傳染率為存欄頭數的15%-40%,隨後逐漸降低。病毒主要存在於病豬的腦脊髓中,但在感染後幾周內可隨分泌物(唾液等)和排泄物(糞便)排出。外觀正常的豬,特別是4-8周齡以上的豬體內,常可以分離到病毒。說明健康豬帶毒現象或隱性感染普遍存在。只有強毒毒株才能引起暴發流行。因此,在臨診上隱性感染的豬,對疫病的傳播起著重要作用。
豬傳染性腦脊髓炎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消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徑。
隨分泌物、糞便等排出的病毒,可以通過飼料、飲水、用具、鋪墊物傳染給健康豬;工作人員也可能機械傳播。不排除鳥類、嚙齒類動物及飛蠅對病毒的傳播。
有報導,PEV還可經呼吸道傳染,但在Romanenko,VF的實驗中,曾將三頭小豬置於空氣唾沫傳染狀態下,另外兩頭在其周圍撒上病豬的尿液,都未能使其感染。
人工感染可經口、腦內或鼻內接種等方法。皮下注入病毒很難發生豬感染。PEV只感染豬,包括家豬和野豬。幼齡仔豬,特別是2-6個月齡的斷奶仔豬和架子豬最易感染,而成年豬多為隱性感染,很少發病。哺乳仔豬的腸道中很少能夠分離到病毒,這可能是吮乳仔豬隨初乳獲得母源抗體的緣故。自然感染後豬只能產生免疫性。
實驗證明給小鼠、大鼠、豚鼠和家兔等實驗動物,以及牛、馬、羊等牲畜作人工病毒接種,不能引起感染。對雞胚也不能感染。
各血清型的致病力有較大差異,因此,發病率、死亡率和流行形式也往往不同。在新發病的豬群中,本病常呈暴髮式,逐漸蔓延全群,老疫區常為散發。
本病可在一年內的任何季節發生,但在深秋和初春更為嚴重。

臨診症狀

臨床上分為4個型:即:急性型、亞急性型、慢性型和隱性型。
本病潛伏期為2-28天,病豬首先出現體溫升高,多在40.0-41.1℃左右或更高,病豬表現為厭食、倦怠、嘔吐、嚴重鼻炎、腹瀉及行動失調。1-2天后,體溫降至正常,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的症狀,如:寒戰、感覺過敏、抽搐、共濟失調,四肢僵直(特別是後肢)、角弓反張和昏迷,接著發生麻痹,病豬呈犬坐姿勢或於一側臥地,前肢作划水樣,受聲響或觸摸刺激時,可引起四肢不協調的運動,或角弓反張,也可見面部麻痹和失音。病豬發生便秘。傳染性腦脊髓炎的病程發展迅猛,癱瘓出現後的2到3天,就有80%-95%的病豬可因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有些病豬死於吸入性肺炎,有些病例於急性期之後食慾有所恢復,如能精心護理常可耐過,但見消瘦並有麻痹症狀。
該病的亞急性期為6-8天,死亡較少。
慢性傳染性腦脊髓炎多發於成年豬,病程為幾周到幾個月,特徵為沉鬱、行動困難、尾部麻痹、前肢癱瘓。其中有20%的病豬因肺炎、褥瘡、敗血症等原因而死亡。
由毒力較低的毒株引起的則症狀較輕,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低,主要侵害仔豬。病初體溫升高,運動失調和背部軟弱。這些症狀大多可在幾天內消失,但有些病豬則隨後出現易興奮、發抖、平衡失調、運動失控、最後肢體麻痹等症狀。

機理病理

麻痹症狀是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感染的結果。病毒是通過血液或神經的途徑達到中樞神經系統,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病毒在腸道上皮和局部淋巴結中繁殖;病毒隨著血液循環到全身;病毒在中樞神經系統繁殖。
感染過程可能在任何一個階段趨於靜止,在臨診上表現為從急性型到亞急性型和隱性型各種過渡。
經口攝入以後,病毒起初留於咽腔以及腸道下端和局部淋巴結中,在上皮中也許還在淋巴組織中繁殖。在腸道淋巴階段,24小時後可在扁桃體、咽淋巴結以及小腸和直腸中查出大量病毒,第2天還存在於腸系膜淋巴結中。直到第8天還可以在扁桃體和小腸中找到病毒。此後許多星期則只存在於直腸中。在許多豬只,感染只限於這個階段,不能察見症狀,但能通過血清學方法查出感染。
在另一些病例,病毒能夠通過局部淋巴結侵入血液中。經口感染後第3-5天存在於血液中,在第5天還能在肝、肝淋巴結、腎、脾和膈肌中查出病毒。在臨診上,這一病毒血症階段可能不被察覺,或伴有發熱。
經鼻感染後,病毒還可以通過神經的途徑從鼻黏膜的嗅區經過嗅神經侵入嗅球,24小時後便可在嗅球中查出。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進一步散布也許是通過嗅束來進行的。
病理解剖肉眼觀察,一般看不到十分明顯的病理變化。可見鼻黏膜充血,腦膜及腦實質血管高度擴張充血,腦膜水腫,心內、外膜條狀或點狀出血,心肌脂肪變性,肺水腫,胃腸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腸系膜血管淤血,肝、脾充血,膀胱充滿尿液,心肌、骨骼肌輕度萎縮。
中樞神經系統組織病理變化為非化膿性腦脊髓炎病變,主要表現為血管周圍大量淋巴細胞、漿細胞、膠質細胞浸潤形成“管套”。神經細胞變性、壞死、崩解。小腦蒲金野氏細胞壞死更明顯。神經細胞漿內可見嗜酸性包涵體。神經膠質細胞增生、聚集,並有明顯的噬神經現象。這些變化主要出現在小腦灰質和脊髓腹角,也見於丘腦、延腦、橋腦和中腦,而大腦較少。脊髓膜炎症變化也主要見於小腦,大腦較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