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中拗

豬中拗為一民間別稱,意為折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豬中拗
  • 外文名:無
  • 類別:民間別稱
  • 意思:折衷
“拗”(潮語讀“亞”二聲)的原義是彎曲使之折斷之意。
去年,中美兩國就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傷亡人員賠償問題舉行談判。據報載:起初,中國要求賠償七百萬美元,美國提出賠償二百萬美元。經過協商,最後,採用折衷辦法,以賠償四百五十萬美元達成協定。這個數字,正是兩者的平均值。老人們聽後說,這叫“豬中拗”。“折衷”與“豬中拗”,這是外交詞令與民間說法的不同。
豬中,這是潮汕人對民間中介人士的叫法,也泛稱“中人”。海陸豐人則稱其為“牙公”,因這類人是憑一口尖嘴利齒賺錢的。北方有些地方卻稱他們為“託兒”,大概是說這些人專會兩面討好人家吧。當年的“牙公”,與“師公”、“卦公”合稱“三公”,在那個時代是很吃得開的。
從前,農村的集市貿易場所叫“墟”。各地墟日不盡相同,每旬之中,或一、四、七,或二、五、八,或三、六、九。那時沒有所謂市場管理,因而,每個墟場上,便出現一些中介人士,泛稱“豬中”,豬中在當地比較有威信,不欺行霸市,善於調解斡旋,盡力促成買賣的成交,因而較獲得人們的信任。
豬中熟悉行情,摸準買賣雙方的心理。每一個賣豬仔的挑著豬苗上場,他都會及時給你找個地方歇擔,問清底價。每個買豬仔的進墟,他也會逐一了解需要,是小豬還是中豬,要多少頭,然後帶你看豬。買賣雙方開始總會出現討價還價中的差額,豬中便憑他三寸不爛之舌,根據豬的品種質量和買賣雙方的心理與市場行情,左勸右說,多方彈算,力促成交。豬中,在活躍當時的市場貿易中起了促進作用。
當然,“豬中拗”不等於絕對平均值,這要看雙方的價錢是否離譜。豬中一般都比較公道。
海陸豐有句俗語:“賣者唔切,買者唔切,牙公最切”。切是急切、迫切之意。為了賺中介錢,哪能不切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