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麥158

豫麥158

豫麥158是漯河市農業科學院用核不育輪迴群體Ⅱ中選擇選育而成的小麥品種。

豫麥158幼苗半匍匐,苗勢壯,葉片細卷,葉色濃綠,冬季抗寒性較好。株高80厘米,莖稈彈性中等,抗倒性較好。株型稍鬆散,旗葉窄長,上沖,穗層整齊。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橢圓形,半角質,飽滿度較好,黑胚率偏高。中抗小麥條鏽病,高感小麥葉鏽病、小麥白粉病、小麥紋枯病、小麥赤霉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豫麥158
  • 審定編號:國審麥2014004
  • 作物名稱:小麥
  • 育種者:漯河市農業科學院
  • 品種來源:核不育輪迴群體Ⅱ中選擇
選育過程,選育目標,親本選擇,選育經過,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技術,

選育過程

選育目標

2002年,為克服小麥育種遺傳基礎趨於狹窄的現狀,注重選用不同地域耐病力較強的水平抗性材料和豐產材料,以提高品種的綜合抗性和穩產性。開始選育綜合性狀好,適應性強,在大面積生產水平條件下具有高產、穩產、優質、多抗、賣相好的半冬性小麥新品種。

親本選擇

2002年以(Ta182C6BC2/14IWs007//鄭麥9023)矮敗核不育雜交組合為母本基礎材料,分別以豫麥70豫麥2號、陝82-29(引自陝西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鄭州8915、溫麥6號、魯麥14、M176(引自墨西哥)、0102505(引自墨西哥)、8941(自育材料,綿陽84-27與Fr81-3雜交後經6代選育)為父本,進行雜交,收穫後以豫麥70、豫麥2號、陝82-29,鄭州8915,溫麥6號、魯麥14為父本的材料各取2000粒種子,並與以M176,0102505,8941為父本的材料各取1000粒種子混合組成輪選群體Ⅰ。2003年在種植的輪選群體Ⅰ中選擇優良矮敗不育株為母本,分別以周麥16、周麥18、百農矮抗58淮麥18濟麥20、萊州137、濮麥9、32-10-10(自育材料,SHANGO與豫麥35雜交,再與豫麥35回交,後經6代選育而成)、BOLEVO(引自法國)、荷蘭北1(引自荷蘭)、VAIOCET(引自義大利)為父本雜交,收穫後以周麥16、周麥18、百農矮抗58、淮麥18、萊州137等為父本的雜交種子各取3000粒,並與以BOLEVO、32-10-10、荷蘭北1、VAIOCET為父本的材料各取1000粒種子混合組成輪選群體Ⅱ,並定代號為03TaⅡ。

選育經過

輪選群體Ⅱ聚集了以中國黃淮麥區豐產、廣適品種為主體,歐洲、美洲等抗源材料參與的矮敗輪選群體。經2004年、2005年兩輪開放自由授粉(開花前拔除劣株),選擇優良單株,本地加代,F6以後採用系譜法處理,同時進行早期測產和提純,至2010年選育出小麥新品系漯6073(豫麥158),相繼參加國家各級小麥良種試驗。選育過程見圖示。2014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國審麥2014004。
豫麥158
豫麥158選育過程圖示

特徵特性

生育期:半冬性中晚熟品種,全生育期229天,比對照周麥18晚熟1天。
農藝性狀:幼苗半匍匐,苗勢壯,葉片細卷,葉色濃綠,冬季抗寒性較好。冬前分櫱較多,成穗率一般。春季起身拔節較快,兩極分化快,耐倒春寒能力較好。後期耐高溫能力較好,熟相好。株高80厘米,莖稈彈性中等,抗倒性較好。株型稍鬆散,旗葉窄長,上沖,穗層整齊。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橢圓形,半角質,飽滿度較好,黑胚率偏高。
品質:畝穗數36.4萬穗,穗粒數34.4粒,千粒重45.1克,品質混合樣測定,籽粒容重799.5克/升,蛋白質(乾基)含量15.26%,硬度指數43.5,麵粉濕麵筋含量31.6%,沉降值39.5毫升,吸水率55%,麵團穩定時間7.3分鐘,最大抗延阻力446E.U,延伸性142毫米,拉伸面積84平方厘米。
抗性:抗病性鑑定,中抗小麥條鏽病,高感小麥葉鏽病小麥白粉病小麥紋枯病、小麥赤霉病。

產量表現

2011~2012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冬水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91.2千克,比對照周麥18增產2.6%;2012~2013年度續試,平均畝產490.2千克,比周麥18增產5.3%。2013~201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98.5千克,比周麥18號增產5.9%。

適種區域

豫麥158適宜在中國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省駐馬店及以北地區、安徽省淮北地區、江蘇省淮北地區、陝西省關中地區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

栽培技術

整地:提倡秸秤還田,旋耙與深耕結合,有機肥與化肥配合使用。撒施有機肥15000千克/公頃和小麥專用肥(N、P2O5和K2O含量均為15%)750千克/公頃做底肥,結合深耕整地,將底肥翻埋入土,糖平粑實。
播種:豫麥158冬季抗寒性中等,分櫱能力強,播種過早時若遇特殊年份可能會產生冬季凍害。適宜播期為10月10~10月20日,基本苗控制在240萬~300萬株/公頃。如遇特殊年份,可在適播期內適當晚播。播期推遲(晚於10月20日)時應適當加大播量,播期每推遲2天,播量增加7.5千克/公頃。
田間管理:根據土壤水分狀況,澆好底摘水、越冬水、孕穗水和灌漿水,確保足摘播種,嚴防“卡脖旱”。春季根據苗情進行田間管理。對於分冀數超過1500萬個/公頃的旺苗麥田,應於3月15~25日拔節前用15%多效唑粉劑750克/公頃對水450千克/公頃噴施;分冀數為1200萬~1500萬個/公頃的麥田,在小麥拔節後期追施尿素120~150千克/公頃;分孽數少於1200萬個/公頃的弱苗麥田,應適當增加施氮量,可於小麥拔節前或者返青期追施尿素150~225千克/公頃。
病害防治:防治螻蛄、蜥蜻、金針蟲及吸漿蟲蛹等地下害蟲,應採取土壤處理與藥劑拌種相結合的方式。土壤拌細土300千克,攪拌均盡由劑選擇甲胺磷,按照m(藥):m(水):m(種)=1:50:500的比例拌種;殺菌劑選擇禾果利或適樂時,根據說明書用量使用。返青至拔節前防治小麥紋枯病,可選用20%三唑酮1.5升/公頃或12.5%禾果利225克/公頃對水600千克/公頃,對準莖基部噴霧,用藥l~2次。在抽穗後開花前開展“一噴三防”工作,預防早衰和乾熱風,其中,第1次作業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克/公頃或5%啶蟲眯300克/公頃、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300克/公頃或50%多菌靈1.125L/公頃或75%甲基托布津750克/公頃、磷酸二氫鉀1.5~2.25千克/公頃,對水450千克/公頃噴霧;第2次作業於開花後10天左右進行,可聯合防治蚜蟲小麥赤霉病。小麥抽穗揚花期需科學預防小麥赤霉病,若育3天以上連陰雨天氣,可提前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千克/公頃或多菌靈膠懸劑、微粉劑120克/公頃對水750千克/公頃噴霧預防,如噴藥後24小時遇雨,應及時補噴。冬前化學除草一般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進行。若冬前未進行除草,可在翌年3月上旬小麥返青至起身期日平均氣溫>10℃時,選擇晴朗無風的天氣噴藥補救。應根據麥田雜草類別合理選擇除草藥劑,其中,以播娘蒿豬殃殃薺菜為主的闊葉雜草麥田,可採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25毫升/公頃對水450千克/公頃或5.8%雙氟·唑喀胺懸浮劑525毫升/公頃對水450千克/公頃噴霧;以看麥娘野燕麥等禾本科雜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10%精噁唑禾草靈乳油600毫升/公頃或3%甲基二磺隆油懸劑450毫升/公頃對水300千克/公頃噴霧;麥田雜草類型較多時,可根據各藥劑的使用說明復配施用。
收穫:豫麥158生育期略長,後期灌漿時間長,小麥莖秤質量好,可適時晚收,以提高產量,減少倉儲晾曬成本。在完熟初期,葉片及莖桿全部變黃,子粒呈現出品種固有的色澤,含水量降至18%以下時,可選擇晴朗天氣採用聯合收割機收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