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谷11

豫谷11

豫谷11(原名安2491),是安陽市農科所承擔國家"科技攻關"和"863"計畫期間,以矮88為母本、安472為父本雜交後,南北加代選育的穀子新品種,二OO四年三月七日經第一屆國家穀子鑑定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鑑定通過,鑑定編號:國鑒谷200400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豫谷11
  • 原名:原名安2491
  • 品種來源:矮88為母本、安472為父本雜交
  • 培育單位:安陽市農科所
  • 申鑒時間:2004
  • 作物種類:穀子
  • 鑑定編號:國鑒谷2004002
特徵特性,產量表現,栽培規程,選育機構,

特徵特性

該品種幼苗葉、鞘綠色,刺毛短、綠色,花葯白色,株型直立、高104.3厘米,葉片上沖,秸稈粗壯,屬中桿緊湊型品種。長勢強健,灌漿速度快,生育期90天。在畝留苗5.0萬情況下,畝成穗4.60萬,成穗率92.0%。穗層整齊均勻,紡錘型、長18.4厘米、鬆緊適中,單穗重15.1克、穗粒重11.6克。千粒重3.03克,出谷率77.2%,出米率76.2%。耐澇性1級、抗倒、抗旱2級,高抗谷鏽病、谷瘟病、白髮病,中抗紋枯病。2000年參加本所初級測產,畝產408.0公斤,比對照豫谷2號平均增產24.05%;2001年參加本所品系鑑定試驗,平均畝產445.0公斤,較對照增產24.16%;2002、2003年參加華北區域試驗,20點平均畝產327.7公斤,較對照豫谷5號增產6.36%,居2002-2003年度參試品種第二位;2003年參加華北生產試驗,畝產336.2公斤,較對照豫谷5號增產8.48%,居參試品種第二位;綜合看豫谷11表現成穗率高,抗病性強,成熟時青枝綠葉,是華北夏谷區表現較好品種之一。
豫谷11豫谷11
豫谷11 黃谷黃米、精米率高,粒大飽滿、金黃明亮、醇香可口,色香味具佳,適口性超過國家認定的第一批優質小米豫谷一號。河南省安陽市林縣東姚小米加工廠、安陽縣小米加工廠、鶴壁市淇縣北陽鎮石碾小米廠等加工企業紛紛以此品種小米作拳頭產品開發。 2003年11月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檢驗,粗蛋白質(乾基)10.97%、粗脂肪(乾基)2.01%、維生素B10.26mg/100g,直鏈澱粉19.0%。

產量表現

豫谷11適應性廣,增產潛力較大。2003年華北區試11點試驗,9點比對照增產,平均增產17.7%,尤其在河北旱作所、河北穀子所、山東作物所、河南省糧作所試驗中增產較多,比對照分別增產44.4%、33.4%、20.2%、34.4%。豫谷11已大面積推廣種植,2002年安陽縣馬投澗鄉引種220畝,平均畝產375公斤,比大面積推廣的豫谷9號增產13%;2003年林縣、安陽縣、湯陰等谷產區大量引種;2004年擴展到河南鶴壁、新鄉、洛陽,河北邯鄲、山東聊城等市。據統計僅安陽市、洛陽兩年累計種植面積約19多萬畝,一般增產10%-20%。由於豫谷11小米圓潤飽滿、色澤金黃、香味濃郁,穗大,結實性好、抗病性強,農民喜歡種植,預計很快將成為河南、河北南部、山東主栽品種之一。若每年種植200萬畝,可增產4000多萬公斤,社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栽培規程

1.細整地 谷種小,幼苗拱士能力弱,種前精細整地,做到平整,上松下實,無根茬和大坷垃。
2.處理種 曬種、溫水(56-57度浸10分鐘)浸種或粉銹寧、甲基拖布津藥劑拌種防病增產。
3.適播種 5月20日-6月20日可根據墒情播種。由於穀子多種在丘陵崗地,灌溉條件較差,雨水過後,立即趁墒播種,爭取一播全苗。
4.早定苗 幼苗4-6片葉時,兩次間、定苗,確保畝密度5萬株左右。晚播、旱薄地,畝留苗增加到5.5-6萬株,靠穗數增產。
5.科施肥 每畝農家肥2000~2500公斤、複合肥30公斤作基肥;抽穗前10-15天,追施尿素15-20公斤,施後澆水,促使穀子穗大粒多,奠定豐產基礎;後期葉面每畝噴施磷酸二氫鉀150~250g,增加灌漿速度,提高抗逆性、
6.勤鋤地 旱地中耕以保墒為主,一般3-5次。苗期多鋤,滅草保墒,促根生長下扎;拔節期深鋤拉透,斷老根,促新根;孕穗期中耕結合培土,促進氣生根生長,增加吸收能力,防止後期倒伏。
7.防蟲害 苗期防地老虎、紅蜘蛛、粟芒蠅,抽穗前防治棉尖象甲、鑽心蟲,灌漿期防治粟穗螟、粟緣蝽等害蟲。使用藥劑可根據蟲害種類單用或復配高效氯氰菊酯、氧化樂果、辛硫磷藥劑。

選育機構

安陽市農業科學院是安陽市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家綜合性農業科研單位。現有職工174人,其中科技人員129人,正、副研究員40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科技專家6人,助理研究員56名,主要開展小麥、玉米、穀子、經濟作物、蔬菜新品種選育及植物保護、土壤肥料、食用菌、農產品加工、種苗的脫毒快繁等技術的研究和試驗示範推廣工作。建有占地3000㎡的智慧型全控連棟溫室、13000㎡的日光溫室、網室、組織培養室、觀光農業長廊等。先後承擔國家、省、市科研項目120多項,榮獲省部級三等以上成果獎60項(獲國家發明二等獎一項),地市級成果獎106項;出版專著7部;在國際、國內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育成通過國家、省級審定的農作物新品種40個,其中有五個農作物新品種獲國家品種後補助二等獎,特別是由我院選育的優良玉米自交系昌7-2不僅我單位育成了安玉5號、8號等新品種,而且被國內育種單位廣泛利用,並育成鄭單958等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的新品種50多個,已成為國內玉米科研和生產上的核心種質資源。同時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累計面積達1.5億畝,創社會經濟效益60億元,為安陽市、河南省乃至全國的農業生產和農業科技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連續十多年獲全省農業科研先進單位,並先後被授予全國農業科普先進集體安陽市服務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先進單位、安陽市科技創新先進單位、科普先進集體、科技工作先進集體;市級文明單位、衛生單位、花園式單位等榮譽。2000年被命名為“河南省引進國外蔬菜良種繁育基地”,2001年被命名為“河南省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示範基地”,2005年被授予“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安陽市科普示範基地”。2008年被確立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小麥綜合試驗站和穀子綜合試驗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