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瘟病

谷瘟病

谷瘟病,原名灰梨孢,屬於真菌病害類型,穀子為主要危害作物,全株都可感染。經常見於水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谷瘟病
  • 外文名:Pyricularia grisea(Cke.)Sacc
  • 原名:灰梨孢
  • 類型:真菌
  • 主要危害作物:穀子
基本信息,為害症狀,傳播途徑,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中文名:谷瘟病
原中文名:灰梨孢
病原拉丁學名:Pyricularia grisea(Cke.)Sacc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暗色菌科,梨孢霉屬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穀子
主要為害部位:全株

為害症狀

穀子各生育階段都可發病,分別引起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和穀粒瘟,以葉瘟、節瘟和穗頸瘟危害最重。 苗期發病在葉片和葉鞘上形成褐色小病斑,嚴重時葉片枯黃。葉瘟多在7月上旬開始發生,葉片上產生梭形、橢圓形病斑,一般長1~5毫米,寬1~3毫米,在高感品種上可形成長1厘米左右的條斑。感病品種典型病斑中部灰白色,邊緣紫褐色,病斑兩端伸出紫褐色壞死線。高濕時病斑表面有灰色霉狀物。嚴重發生時,病斑密集,互相匯合,葉片枯死。節瘟多在抽穗後發生,莖稈節部生褐色凹陷病斑,逐漸乾縮,穗不抽出,或抽穗後乾枯變色。病莖稈易傾斜倒伏。穗頸和小穗梗發病,產生褐色病斑,擴大後可環繞一周,使之枯死,致使小穗枯白,嚴重時全穗或半穗枯死,病穗灰白色、青灰色,不結實或籽粒乾癟。 穀子品種間抗病性有明顯差異,抗病品種葉片無病斑或僅生針頭大小的褐色斑點。中度抗病品種生橢圓形小病斑,邊緣褐色,中間灰白色,病斑寬度不超過兩條葉脈。感病品種生梭形大斑,邊緣褐色,中間灰白色,寬度超過兩條葉脈。

傳播途徑

帶菌種子和病株殘體提供初侵染菌源。接種試驗表明,谷瘟病菌能侵染青狗尾草,而馬唐等多種禾本科植物則不被侵染,田間多數禾本科作物和雜草不能提供越冬菌源。穀子病株產生新一代分生孢子,隨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在華北地區,每年發生5~8代,8月份是發病高峰期。在吉林省,葉瘟在7月中旬開始發生,7月末至8月上旬為發病高峰;穗頸瘟在8月上旬開始顯症,8月下旬停止發展。

發病條件

谷瘟病的流行程度受氣象條件的影響。在北方穀子栽培區,生長季節的氣溫適於病菌侵染,而降水量、濕度和田間結露量等年間波動較大,往往對各年發病程度有重要影響。在吉林省,7月中下旬連續高濕、多雨、寡照,有利於葉瘟發生;7月下旬至8月初陰雨多、露重、寡照,氣溫偏低(18℃~20℃),穗頸瘟可能嚴重發生。 穀子種植密度過大或與玉米、高粱等高稈作物問作,田間鬱閉,濕度高,結露量大,發病趨重。病殘體積累較多的連作田塊,低洼積水田塊,氮肥施用過多植株貪青徒長的田塊,發病都較重。

防治方法

(1)種植抗病品種穀子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有較多抗病種質資源和抗病品種,可根據本地病菌生理小種區系,合理鑒選使用。種子田應保持無病,繁育和使用不帶菌種子。
(2)加強栽培管理 病田實行輪作,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減少越冬菌源。合理調整種植密度,防止田間過度鬱閉,合理排灌,降低田問濕度,減少結露。合理施肥,防止植株貪青徒長,增強抗病能力。
(3)藥劑防治 有效藥劑有敵瘟磷(克瘟散)40%乳油500~800倍液,50%四氯苯酞(稻瘟酞)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2%春雷黴素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等。防治葉瘟在始發期噴藥,防治穗頸瘟可在始穗期和齊穗期各噴藥1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