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剪紙

豫西剪紙

豫西剪紙是指流傳於河南省晉豫大峽谷以南,南陽盆地以北地區的傳統民間剪紙藝術。該地區由於境內多山地、丘陵以及黃土塬,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對於剪紙文化的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與山西陝西兩個剪紙大省相鄰,相同的情趣、審美觀,使得三地對於剪紙文化的保存具有共通性。豫西是河南剪紙最為集中、成就最高的地區。豫西剪紙色彩豐富,本色剪紙、套色剪紙、染色剪紙,一應俱全。其中,當地有一種染色工藝,不用毛筆上色,而是直接放到和好顏色的碗中“蘸色”,調染後的剪紙濃淡相宜,過渡自然,極具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豫西剪紙
  • 地域:河南
  • 出現時期:公元420年—589年(南北朝時期)
  • 類型:傳統民間藝術
歷史淵源,文化背景,傳承情況,風格特點,

歷史淵源

“正月里剪彩燈,彩燈高掛堂屋中。彩燈光芒照客庭,一年四季都安寧。二月里剪條龍,放在門前大河中,風調雨順太平世,來年一定好收成。三月里剪桃花……”這是一首曾在中原地區廣為流傳的《十二月剪紙歌》。過去,一到農閒,當地的婦女便聚在一起,邊剪邊唱,一幅幅充滿著祈福、吉慶色彩的作品便躍然紙上。
中國文化遺產日”的標誌是一幅“太陽神鳥”的圖案,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本身就是一件類剪紙作品。通過對它的考證,專家認為,剪紙最遲起源於商代,最早的藝術載體為刻畫皮革、金銀薄片和玉片透雕。“太陽神鳥”為商晚期的作品,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與其同時期的作品還有1955年鄭州出土的商代金質夔鳳紋薄皮,稍晚的還有河南輝縣出土的戰國銀箔鏤刻作品。
大概在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南北朝時期),真正的剪紙作品開始出現,但在這一時期,它還未被大規模地傳播。
在公元7-10世紀的隋唐時期,剪紙已進入尋常百姓家。杜甫的《彭衙行》中有“延客已曛黑,張燈啟重門。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詩句。可見,“剪紙”一詞已形諸文字,有了正式名稱。此外,該詩中強烈的巫祝色彩,也反映出從一開始剪紙就與宗教信仰有關,並作為符咒的載體而存在。這同豫西每逢雨多水澇、天旱地乾,靈寶農村婦女都會剪一個“掃天媳婦”,祈求風調雨順的習俗類似。
在960年~1279年(宋代),剪紙在官府的倡導下得到了蓬勃的發展。《東京夢華錄》中曾記載:每逢立春,皇帝都會賞賜官員金銀質剪花,以示恩典,百官朝賀完畢,要戴著它回家,以示感激。此後,官府幹脆命令文思院專門負責剪花的監製工作。此外,為了區分等級,規定親王、宰相執金質的剪花,其他官職只能用金裹銀或絲綢製作的剪花。在這一時期,民間的剪紙藝術也很繁榮,專業工匠層出不窮。周密在《志雅堂雜鈔》中提到:“舊都天街(開封),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隨心所欲而成。又中瓦(市場名)內有俞敬之者,每剪諸家書字皆專門。其後,忽有少年能於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更精於二人,於是獨擅一時之譽。”

文化背景

豫西剪紙能夠得到保存,究其原因,一是這裡地處晉豫大峽谷以南,南陽盆地以北,境內溝壑連連,山川縱橫,特別是三門峽地區,境內多山地、丘陵以及黃土塬,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對於剪紙文化的保存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這裡與山西、陝西兩個剪紙大省相鄰,相同的情趣、審美觀,使得三地對於剪紙文化的保存具有共通性。
此外,剪紙也和豫西一帶百姓的居住環境緊密相關。加之,這裡許多的窯洞和民房的門窗依然保留傳統的木方格形式,因此,這為窗花提供了大顯身手的“陣地”。

傳承情況

作為對傳統文化資源保存較好的省份,剪紙廣泛分布於河南各地。其中,以豫西分布最為集中。
在舊時的豫西地區,每年一進入臘月,當地的婦女就“放下鋤頭上炕頭,拿起剪刀鉸虎頭”(虎是中原地區廣受崇拜的瑞獸,有驅邪納福的含義)。比如,在陝縣南溝村,很多人都會剪紙,不但女人心靈手巧,男人也可飛刀走“紙”。在洛陽,80歲以上的“巧巧”老人就能舉出任鳳蓮、陳鳳英、姚素英、陳素玲、馬蘭芳等數位。靈寶也是巧手匯聚,1987年以來,陸續有9人被中國剪紙協會吸收為會員,20餘人成為河南民間美術學會的會員,其中王蓬草、楊仰溪還於2007年獲得“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的稱號。
在豫西三門峽,一進入農曆臘月,不少農村婦女就“放下鋤頭上炕頭,拿起剪刀鉸虎頭”,用各種創意剪紙迎接農曆新年。
豫西剪紙
豫西剪紙
豫西剪紙
豫西剪紙

風格特點

河南剪紙,豫西成就最高。豫西剪紙色彩豐富,本色剪紙、套色剪紙、染色剪紙,一應俱全。其中,當地有一種染色工藝,不用毛筆上色,而是直接放到和好顏色的碗中“蘸色”,調染後的剪紙濃淡相宜,過渡自然,極具特色。2006年,美術史專家薄松年在豫西還發現了只見於文獻的黑色剪紙的習俗。該習俗在陝縣南溝村一帶流行。經考證,“尚黑”是夏文化遺存,而豫西是夏文化的衍生地。夏代崇尚黑色,以黑色為高貴、莊重之色。他們認為黑色沉穩、莊重,是色中之王。當地百姓不僅喜歡用黑色的窗花,而且新婚喜慶也喜歡用黑色的雙喜字。
豫西剪紙種類繁多。每到春節,當地人就在屋頂上貼“頂棚花”,門上掛“吊箋”、貼“福”字和鬥神,窗上貼“窗花”、“窗亮方”,燈籠上貼“燈籠花”,影壁牆上貼“春牛”,炕上貼“牆圍花”,廚房、灶間貼“灶頭花”等。在其他一些特殊的日子,如娶媳婦、嬰兒出生,當地人也要貼“喜花”,老人過生日,親朋好友還要送“壽誕花”……
值得一提的是,吉祥是豫西龐大的剪紙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題。在這些作品中,吉祥幾乎無處不在。如“門箋”諧音是“門錢”;春牛意喻“耕種和豐收”;葫蘆代表“福祿”;石榴代表“多子多孫”;牡丹象徵“吉祥富貴”;滿屋滿牆全套的牆圍花寓意“富貴不斷頭”。
豫西剪紙的風格因人而異,總體來說,它繼承了商周青銅紋飾、南陽漢畫石及北魏龍門造像和宋代開封木版神像畫的特點,質樸粗獷、雄渾大氣。更難能可貴的是,它所反映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是幾千年來農耕文化的延續,凝聚了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內涵和特徵。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在河南考察時曾評價說,河北蔚縣剪紙從清代就已開始商品化,而豫西剪紙則是自娛自樂,保留著農耕文明的鮮明特點,“豫西的剪紙美,拿去堪與畢卡索的畫相媲美”。
豫西剪紙
豫西剪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