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物而隱於物。北宋蘇軾關於道與物的關係的命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象立而陰陽隱
- 提出者:蘇軾
- 出自:《毗陵易傳》
語出《毗陵易傳》:“陰陽交然後生物,物生然後有象,象立而陰陽隱。凡可見者,皆物也,非陰陽也。然謂陰陽為無有可乎?雖至愚,知其不然也,物何自生哉!”這是對《易傳·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解說。蘇軾認為,聖人知“道”之難言,故借陰陽以言之,借陰陽交而生物言道生物。但所謂道、所謂陰陽並非實有之物,只是據理推之,萬物之生必有其本而已。因此他實際上主張道即在物中,離物即無以言道。其《日喻》一文即明確指出:水之道即在水之中生不識水而妄談水之道,談得再好入水必溺。《大悲閣記》一文亦云:人世之道即在實際的社會歷史之中,離開對社會歷史的考察而妄談人世之道是“棄跡而逐妙”。這種觀點提倡到客觀事物之中去尋找客觀規律,而不把聖賢之成說當做萬古不變之道。蘇軾自己就表示:要“觀萬物之變,盡其自然之理,而斷之於中。其所不然者,雖古之所謂賢人之說,亦有所不取”(《上曾丞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