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河古寨

象河古寨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東寶區石橋驛鎮西部的象河水庫山頂上,分為南寨、中寨和北寨三寨。南寨,又稱雨淋寨。這是一座依山而建的石寨,又是一座廟寨合一的古寨。總長132米,寬22米。寨南為寨,北為廟。寨牆3至7米不等,厚1、5米至2米,兩邊用塊石壘砌,中間用碎石和土塊夯實,十分堅固。與其它古寨不同的是,寨中有一條長約100米、寬1.4米、高2米的過道,直達雨淋寺。過道兩旁是30多間石屋,它們以寨牆和過道為基礎,加隔牆而建成,都沒有屋頂。另有中寨、北寨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象河古寨
  • 位置:湖北省
  • 規格:長132米,寬22米
  • 類別:旅遊景區
基本信息,基本簡介,歷史沿革,其他信息,中寨簡介,北寨簡介,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石屋與寺廟之間的石板上,有一人工雕成的石臼,上圓下尖,口徑50多厘米,應是和尚及山民加工稻米的工具。南寨有南北兩座寨門,寬1米、高4米。北門緊靠雨淋廟。相傳古時建廟時,發生山火,山上水源有限,眼看就要燒毀建築。正當大家無計可施時,天空忽然飄來一片烏雲,頓時大雨傾盆,很快澆滅了大火,保全了寺廟。於是,和尚們便將廟宇取名雨淋寺。其實,叫這個名字,也有乞求蒼天多降甘露之意。因為在寨下雖然有一口長年不乾的水井,但水量有限,難以滿足軍民和僧人需求,還要請求老天多下雨。

歷史沿革

寺院建築己毀,據說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人們將石柱和磚瓦等拆下山去,修建了象河國小。從殘存的石牆等遺址看,廟宇坐西向東,有大雄寶殿、觀音寺和鐘鼓樓等建築。雨淋寺建於何時?只有找到石碑才能找到答案。在殘留的半截石碑上半部分,額頭是三朵祥雲托著兩隻仙鶴,中有一個大的“佛”字,下面不多的文字中,有“安陸府荊門州”字樣,沒有刻碑時間。從這個記載來分析,荊門州屬安陸府管轄時間是在明嘉靖到清乾隆晚期。又從現場遺留的殘磚來看,每塊長30厘米、寬19厘米、厚9厘米,系明代官窯磚特徵。據此推斷,雨淋寺建在明代。而且寨是先有寺後建寨。這種前寨後廟、廟寨一體的建築格局在荊門眾多的古寨中並不多見。

其他信息

中寨簡介

,長40米,寬18米,寨牆厚60—80厘米,高約1.5米至2米。寨門只有位於南邊的一個,大約有1米多高。寨內東側有5間不高的石圍牆。與南寨和北寨相比,中寨不僅面積小,而且建築十分簡陋。據當地人說,中寨又稱牛寨,是上山的老百姓關牛的地方。在中寨的下方,有一個平坦的山頭,上面長滿了青草,山頭的東西和南面均用1.5米左右的石頭壘成圍牆,那就是老百姓放牛的場所。在農耕社會裡,耕牛既是最重要的生產工具,又是農民最主要的財產之一。在上山躲土匪或抵禦壞人入侵時,必須隨身將耕牛牽上山寨。而上山後耕牛應當如何安置呢?聰明的先民選擇在南北兩寨中間的山頭上營造牛寨,又在緊挨的山下修建牧場。這種設計既保證了耕牛的安全,又防止了人畜共處帶來的麻煩,實在是高明之舉。

北寨簡介

北寨,長150米,寬15米至20米不等。寨牆依山而建,高度在3米至7米之間,寬度在1.2米至2米左右,有南、北、西三座寨門。以北門建築最為宏偉和奇特,它寬1.5米,高4米,牆厚1.5米,門兩側建有半圓形的瓮城,既增強了防禦功能,又增添了寨門的美觀。北門兩邊的寨牆建立在伸出的大塊岩石之上,高度達到7米左右,十分雄奇壯觀。據說,此處為滴水岩,所以當地民眾將此寨叫滴水岩。北寨防禦和進攻的主要方向在面向象河的東側,這裡古代是水路和陸路交通要道,也是通往南漳及川陝的門戶,因而東邊的寨牆高度都在5米以上,且寬度厚達2米,兩邊用岩石密壘,中間用土石夯嚴,十分堅固。牆內側有矮牆,供人員物資機動。牆每隔5米距離有一個半圓豁口,供人貼牆觀察和射擊。北寨從南到北的中間有一條寬1.5米的通道,兩側有40間 左右的石屋。有一些房屋牆壁用石灰粉刷,上有方洞置放油燈和小物件。北寨在整個象河三寨中處於戰略重地和防守要地,因而在通往山寨的每一條山脊、每條道路上都設有關卡和前沿陣地,僅下山的西北路上,就設一道石牆陣地和一個石屋關卡,且都建在險峻的山崖之處,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