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主義是19世紀80-90年代流行於歐洲(主要是法國)的藝術思潮和運動。1886年9月18日,詩人讓·莫雷亞斯(Jean Moréas)在巴黎《費加羅報》上發表了象徵主義宣言。象徵主義者認為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是痛苦而虛幻的,而理想中的世界才是完美而愉快的,要求脫離現實回到遙遠的古代世界,在理念上對實證主義和自然主義表示厭煩,具體在繪畫領域中反對印象派和寫實派。根植於此理念的象徵主義畫派,深受象徵派詩人史蒂芬·馬拉美(Stephane Mallarme)、波德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和尼采主觀唯心主義思想的影響,主要代表人物為法國的德·夏凡納(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古斯塔夫·莫羅(Gustave Moreau)、奧迪隆·雷東(Odilon Redon),此外還有瑞士的畫家阿諾德·勃克林(Arnold Böcklin)、義大利畫家喬凡尼·塞岡提尼 (Giovanni Segantini)和比利時畫家思索爾(Jams Ensor)等。十九世紀末,該畫派開始陷入沉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象徵主義
- 外文名:symbolism
- 創作年代:19世紀晚期
- 分類:藝術流派
- 別稱:裝飾派、仿古典派
概念簡介
歷史發展
作品賞析
藝術家 | 代表作品 | 作品解讀 |
古斯塔夫·莫羅(Gustave Moreau,1826-1898) | 這是莫羅著名的《莎樂美》系列中的一幅,是舞蹈家莎樂美故事的高潮。在馬太福音中莎樂美之舞傳說具有攝人心魄的魔力,內容主題迷幻神秘。畫面背景為古典式大廳,主角身著繁複的紗衣和首飾,地毯上不僅有零落的鮮花等繁雜的細節,還有奇異的裝飾圖騰。整體畫面以金色為主調,深沉而夢幻。該畫是莫羅象徵主義畫法的代表。 | |
皮埃爾·皮維·德·夏凡納(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1824-1898) | 該畫總體色調淒涼清苦,中心人物漁夫雙手交叉在胸前,似乎是在祈禱,又像是在感嘆生活的不平,遠景中似乎是他的妻兒。三人皆衣裳襤褸,體現了其艱難的生活。該畫體現了夏凡納擅長描繪瞬間動作、設計場景感、巧用角度和深度的象徵主義畫風。 | |
奧迪隆·雷東(Odilon Redon,1840-1916) | 雷東對花有明顯的偏好,常對瓶花靜物選取獨特的角度再用特別細膩的手法加以描繪。值得注意的是,畫家會附加一些形態奇異、富有抽象感的虛擬花卉,它們不僅契合整體畫面,在增添美觀度的同時,更加入了奇麗夢幻之感,使得畫作迷離美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