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樂婚嫁習俗是一種婚嫁習俗,地方是在豐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豐樂婚嫁習俗
- 第一節:提親
- 類型:習俗
- 地方:豐樂
婚嫁程式,娶親程式,
婚嫁程式
第一節:提親。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雙”。媒人(也叫介紹人、紅顏先生、管閒事、月下佬、媒婆、紅娘等),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有人請、有人做。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哪家男或女歲數到了婚齡,他們都在心裡“量媒”(也叫相媒):誰跟誰合適?誰跟誰般配?包括長相、年齡、家庭條件等。也有的是由男方請人“管閒事”。媒人經過一番思量和“討口”之後,便開始到女方家提親。開口就像正月初一拜年一樣,盡說好聽的的。姑娘及父母聽到誇獎心裡自然高興,於是,有的便答應下來。
第二節:會話。女方答應提親後,媒人便安排會話,也叫會面、看人。媒人徵求男女雙方意見後,定個時間和地點,引到男女雙方見面。見面之前,男女各自都會刻意打扮一番,因為第一印象至關重要。男方除了打扮之外,還要準備見面禮。女方則由母親或姐姐,嫂子等跟著當參謀。見面時媒人自然還要來一番介紹。會面之後雙方便自然離開,媒人便分別詢問男女雙方有什麼意見。若不同意,各自走好,誰也不說誰。如果同意,男方就要拿出一定數額的錢,通過媒人交給女方。
第三節:上門。上門也叫查人家。男女雙方熟悉一番之後,定個日子,在媒人的引導下,女方及其姐姐或者嫂子等來到男方家,了解相關的情況。查人家之前,男方家特意把里里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東西收拾得整整齊齊,還要備上上好的酒菜,請來主要的親戚關心。席間,男方主人自然十分謙虛,說一些“我們這窮,不成看相”等客套話。女方代言人則以“您們這寬整,好”等一些話回敬,女方及“隨員”認可了這個家後,男主人趕緊打發錢物。
第四節:過門。過門也叫認親。即男方帶上禮物第一次上門看望未來的岳父母。女方家也備酒席,請來主要親戚關心。臨走時,女方家也要打發男方。一般是男方打發女方的十分之一。
第五節:拿八字。拿八字即正式定婚。舊時需要將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拿出來讓算命先生測算八字是否相合,並依此擇期(確定婚期)。這是結婚之前非常重要的一道程式。這一天,男女雙方家裡都請有來客,媒人在男方家裡吃過早飯後,便和男方一起帶上事先講好的錢物到女方家。如果錢物不足數,媒人得打圓說。一般情況下女方家沒有多大意見。歡歡喜喜吃中飯。從拿八字之日起至結婚後一年內,男方得一年三送,五月端陽、八月中秋、年茶,俗稱肉麵籃子,其中包括三斤麵條,兩斤油條,三斤豬肉,一斤沙糖。有條件的再加上價位不等的菸酒茶。
第六節:報期。報期即告之結婚的日期,是過期的前湊。一般報對月期,也有報十天期的。報期這一天,男女雙方都要請客。否則,報期不請,過期不到。客人無錯,主人有過。還會落個“渦及、看不起人”的名聲。弄得不好會把親朋關係搞韁。從報期這一天起,女方就在屋裡“休姑娘”(指不出工。養得白白胖胖的,這是大合唱年代的事)。
第七節:開剪。報期之後,男方要按照女方的要求,買來各種布料,請來裁縫和邦針的,給女方八套十套的做衣服。這一天或者提前一天,男方要把女方接到家裡,以便“量體裁衣”。
第八節:過期。過期即婚期,結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豐樂地區,結婚大都是兩天,第一天過客,第二天娶親。結婚前的一至兩天,尤其是農村,都要請殺豬佬殺期豬,請廚師做菜,請賬房先生搭禮賬,請鄉鄰幫忙。所請之人,歡喜答應。主人請前請後,除了酒飯款待外,還奉上香皂、毛巾、糖果等禮物。對殺豬的師傅還封紅包。結婚時,男方家非常熱鬧,搭喜棚、扎彩門、貼喜聯、放音響、或吹喇叭。來賀喜的親朋好友進門前必須放鞭炮,響聲不斷,煙香連綿,十分喜慶熱鬧。席間,主人和支客總是不住地轉,勸來客暢飲,姑爹舅舅更是“位大”。這兩天紅顏先生是焦點之一,無論在男方家還是在女方家,都要“陪紅顏”。熱鬧的人們總愛搗她的空,找她的岔,端盤子的人授廚師的旨意,特意在菜盤子上面蓋一個盤子,盤子上貼一溜紅紙,俗稱“封(蜂)子”。這盤菜別人不能動,只有紅顏先生才能拿掉封子、和蓋盤。但這是有條件的,必須掏兩個(把煙放在蓋盤裡),否則別想吃這盤菜。紅顏先生也不好對付,往往要端盤子的人說上四言八句的(俗稱:贊四句子),不然就不給煙,席上的人跟著助興。等等,一句話,就是喜慶,就是熱鬧。
過客這一天,上午,新郎在家迎客之後,就要帶上彩禮和媒人一道去女方家裡。這最後一道彩禮是不興磨價的,否則媒人和新郎官都要“聽話”,搞得不對還要“返工”。不過,這種情況很少發生。這一天,媒人和新郎官只有聽話的份。俗話說:“抬頭嫁姑娘,低頭接媳婦”。道理就在這裡。對於見怪的話,打趣的話,除了聽就是聽,還得笑著聽,還得不斷掏煙給糖。說到底,這也是一種熱鬧的形式。在農村,過禮這一天,有的是男方帶上拖拉機,在女方家吃了中飯之後,把“嫁奩”(嫁妝)拉回來;有的是第二天娶親時一同帶回來;有的是女方家請人,在“發親”時抬上隨跟。嫁妝到男方之後,由專人擺設、專人攤鋪。床的四角或放棗子(早得貴子),或放蓮藕(生個小子白白胖胖),或放蘋果、糖果(日子過得甜甜蜜蜜)。過禮的當天,女方家要安排陪姑娘(即姑娘在家裡的最後一頓飯)。男方家要安排陪郎。陪郎之前新郎要洗澡,陪郎時熱鬧非凡,個個爭向新郎敬酒,陪郎中間還要出風放鞭遊走等等。過客的當天,新郎的父母也“活過節”:畫鬼臉、戴高帽、挎火鉗挎瓶子,老老實實讓人嬉鬧。
娶親程式
娶親。過客的第二天,大清早,甚至天不亮,新郎官就得帶上“娶親”的籃子和鞭炮,還有人形(伴郎)等,和媒人一道浩浩蕩蕩去女方家娶親。時間不論早晚,門也不論閉關,到了就是一掛鞭。然後進門,禮行話自然要講,並且要非常禮行。
發親。迷信的女方父母一般看時辰發親,發親之前,送親的人都已安排就緒,或哥哥帶侄侄,或弟弟妹妹等。姑娘相好的女伴一般是四——八人相送。谷話說:娶親鞭炮一響,當娘的淚水汪汪。女兒對父母也依依不捨,淚水漣漣,當然,這些都是喜淚。在豐樂農村,至今還有這樣一種習俗,即“吃父母”。如果是“吃父母”,女兒出嫁時父母要避藏,且一個月不得相見。一個月滿了女兒才能回娘家。
攔親:新郎官在娶新娘的路上或者在過禮的當天,人們總是攔人或攔車、攔轎、攔馬,說上祝賀的話語,向新郎討喜煙、喜糖。此時的新郎就是再性急也不能發火和不恭,要熱情招呼,笑臉相迎,遞煙拋糖,相互圖個熱鬧喜慶。
迎親:新郎帶著新娘快到家時,男方事先安排好的人就要各司其職,放鞭的放鞭,放炮的放炮,迎親的迎親,其程式一般是這樣:新郎新娘在前,快上台子時,攙引婆婆攙扶著新娘進屋,然後進行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對拜,後入洞房。送親的隊伍稍後,由專人引領,男方賓客一般都要主動熱情打招呼,以示禮貌。搬位、倒茶、遞煙都有專人負責。爾後,支客安排“陪上親”就餐。陪上親都由男方的姑爹、舅舅、伯父叔父等參加。女方家如果是哥哥送妹妹的,席間,妹夫妹妹斟酒時哥哥姐姐則要給弟妹封紅包。在這個時段,男方家的小孩約在大人的“教導下”,給新娘端洗臉水、遞茶、或梳梳頭、拍拍灰、擦擦鞋,新娘自然滿心歡喜,給這些孩子們發紅包。所有的人都樂在其中。
端茶。俗話說:新娘進了房,媒人(謬)過牆。此時,媒人已完成了“神聖”使命,與上親及一些親朋陸續離去。但這時的姑爹、舅舅等“重量級”人物是不能開溜的。因為還有一道程式沒完成,那就是端茶。餐桌收拾好了以後,安排就座,端來糕點、糖果、瓜籽等,每人面前再放一個空碗和一雙筷子,新郎新娘依次往碗裡放上米花、白糖和開水,另加一條手絹。飲前或飲後,都得當場給茶錢,父母給的最多,那是媳婦的“改口費”。
接下來是鬧房。鬧房的人一般是男方姑老表、舅老表、姨老表、族兄族弟等。一般情況下,新郎不干涉,新娘也不發火。鬧房的人應該也要有尺度。過去,有的地方鬧房十分低級和粗俗,甚至鬧出人命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在文明多了,有的大都不鬧房。
回門。新婚第二天,如果不是“吃父母”新郎就要帶上新娘和肉麵籃子回門看望岳父母。如果是“吃父母”,新郎則一人去。臨走時,岳父母要往籃子裡放兩支松柏或臘樹葉什麼的,這是青,意味越走越親。再過幾天,就是娘家的人給女兒送孩(鞋)籃子。
親家相互過門。回門之後,如果不是“吃父母”,由女婿來接岳父母到家裡做客,和自己的父母相識,以便今後來往方便。陪客自然是伯伯、叔子等。第二天應親家之邀,父母由兒媳引領,再去媳婦的父母家做客,陪客自然是媳婦的伯伯、叔子等。
至此,從“量媒”到現在,整個婚嫁程式才算結束。以上說的大多是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事。現在都興多快好省。
婚嫁程式結束後,還有兩個相關的後續習俗:一是女兒出嫁的第一個農曆六月,父母要送“扇子手巾”等物品,一般於月初到女兒家。二是報喜:小倆口新婚後生了第一個孩子,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當女婿的都要備上禮物去岳父母家“報喜”,同時說定“喜九”的日子。女婿臨走時,岳父母必須準備好雞蛋、老母雞等物品讓其帶回給坐月子的女兒補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