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在三齡斑潛蠅幼蟲體上的豌豆潛蠅姬小蜂幼蟲一般可完成發育,而寄生在二齡以下寄主體上,常因寄主營養不能滿足其發育的需要而死亡。豌豆潛蠅姬小蜂雌蜂一生可產卵200-300粒,20℃時1頭雌蜂僅齧食就可殺死約70頭斑潛蠅幼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豌豆潛蠅姬小蜂
- 拉丁學名:Diglyphus isaea Walker
- 界:動物界
- 分布區域:國內:北京(海淀)、貴州,國外:歐洲、北非
簡介,形態特徵,寄生特性,生長發育,行為反應,自然控制,大量飼養,爭議,
簡介
學名:Diglyphus isaea Walker
形態特徵
雌蜂體長1.2-2.0 mm,狹長形,全體藍黑色具金屬光澤,頭胸及後足基節具網狀刻紋;頭部正而觀近二角形,觸角全部暗色,棒節3節癒合,索節2節,環節1節;前胸前緣呈角狀突出,中胸具2對剛毛,盾縱溝不完全,二角片突出於翅基連線之上,小盾片具1對側縱溝和2對剛毛。並胸腹節具中脊,其長度兒達後緣,腹柄不顯著;足暗色,後足脛節僅兩端具黃白色狹環;前翅亞緣脈與緣脈間無折斷痕,脈細,黃色。從基脈到翅尖著生均勻密毛,透明斑消失,痣脈與後緣脈長度大致相等。
雄蜂體較雌蜂略小,前翅緣脈長度不超過基室長度的2倍,後足脛節暗色部分常被中央淺色環帶分為兩段。
寄主
豌豆彩潛蠅,南美斑潛蠅,美洲斑潛蠅,二葉斑潛蠅等。本種喜寄生於體形較大的潛蠅。據文獻報導尚可寄生於桃潛蛾Lyonetia clerckella L.。
分布
國內:北京(海淀)、貴州(貴陽、武鳴江州盤縣、平浪、擺郎、河陽、餘慶、安龍)、雲南(昆明、曲靖、玉溪、朋江)、江蘇(徐州)、江西、浙江。
國外:歐洲、北非、日本、蒙古、巴基斯坦、美國、澳大利亞。
寄生特性
豌豆潛蠅姬小蜂除寄生致死斑潛蠅幼蟲以外,雌蜂尚能直接吸食潛蠅幼蟲體液以補充營養。寄生時雌蜂先刺蜇麻醉潛蠅幼蟲,然後在其體旁產1粒卵,偶亦可產2-5粒卵。卵橢圓形,0. 1 mm x 0.3mm,幼蟲孵化後就在寄主體表附著取食,發育到一定階段後沿斑潛蠅取食後形成的孔道蠕動爬行,到達一定部位後,不再移動,直至化蛹。初孵幼蟲無色,成熟時變綠色,被寄生幼蟲幾天后即發軟變黑和短縮,化蛹前構築蛹室在內化蛹。蛹室外伸出數根柱狀物。蛹初期綠色,以後變黑,但複眼紅色;雌蜂尚能直接取食潛蠅幼蟲,吸取體液以補充營養,被食幼蟲體表呈現多個黑斑,最後死亡。
生長發育
豌豆潛蠅姬小蜂寄生菊斑潛蠅(L.compositella)時,在19-25℃之間,卵到幼蟲的發育速率與溫度成直線正相關。雌蜂的發育起點溫度是12.8℃,發育積溫為154.6日度;雄蜂的發育起點溫度是12.9℃,發育積溫為152.4日度。寄生三葉草斑潛蠅(L.trifolii)時,在25℃時的發育速率是15℃時的2.5倍,雄蜂發育所需時間較雌蜂短,在25℃時,從卵至成蟲的平均發育時間,雌蜂和雄蜂分別是10.5和10.3天。蛹發育時間較從卵至幼蟲要短一些。卵和蛹發育起點溫度分別是9.5和8.0℃。在不同的寄主條件下,其發育歷期和蛹的大小也有所不同,25℃時,寄生番茄斑潛蠅(L.bryoniae)的豌豆潛蠅姬小蜂雌蜂和雄蜂蛹的平均長度分別是1.67和1.53mm。絕大多數豌豆潛蠅姬小蜂在白天羽化,83%在早晨8:00之前,14%在8:00-16:00之間羽化。15℃時的死亡率最高為34%。每雌蜂產卵量在25、20、15℃時分別是19、9、13個/天。Hendrickson等報導潛蠅姬小蜂表現出偏雄性現象,雄性比例為0.6-0.7。
Beitia等曾報導同一個豌豆潛蠅姬小蜂寄生三葉草斑潛蠅時,有過寄生現象,但在寄主密度變化條件下,產卵量卻無明顯差異。Coaker等報導豌豆潛蠅姬小蜂對寄主植物有選擇性。潛蠅姬小蜂日活動規律隨溫度升高而增強,但白晝活動高峰遲於南美斑潛蠅,其每日數量增長滯後於南美斑潛蠅種群。因此在防治上應人為助增潛蠅姬小蜂種群數量。
行為反應
寄生蜂要成功地寄生於寄主,需經歷寄主棲境定位、寄主定位、寄主接受、寄主適應和寄主調節五階段。每一階段都包含著一系列複雜的行為反應,其中來自寄主或寄主棲息地的化學信息物質在寄生蜂的行為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豌豆潛蠅姬小蜂在寄主為害的葉面徑直爬行,用觸角不斷敲打葉面獲得寄主信息,一旦遇到斑潛蠅幼蟲,就將產卵器插入寄主體內,注射毒素,被刺的寄主幼蟲被麻痹,立即停止取食,體表呈現多個黑斑,約1小時後死亡。
Trefas等研究了豌豆潛蠅姬小蜂的搜尋能力和搜尋時間。當寄主密度高時,搜尋時間較短,但取食頻度下降。產卵的個數並沒有隨寄主密度增加而增加。豌豆潛蠅姬小蜂偏好於在二齡末、三齡初的斑潛蠅幼蟲上產卵,二齡以下的斑潛蠅幼蟲被吸食致死。
Ode等對豌豆潛蠅姬小蜂寄生南美斑潛蠅幼蟲的出蜂特性進行了研究,表明豌豆潛蠅姬小蜂雄蜂從斑潛蠅小的幼蟲羽化,而雌蜂從大的幼蟲羽化。寄生蜂個體大小與寄主個體大小成正比關係,較大的個體發育出個體較大、生殖力較強的寄生蜂。
Cheah等以菊斑潛蠅為寄主,研究了豌豆潛蠅姬小蜂的搜尋和辨別行為。與沒有受到菊斑潛蠅危害的葉片相比,豌豆潛蠅姬小蜂更趨向於有菊斑潛蠅的萵苣和菊花葉片。在較近的範圍內,視覺刺激信號對取食和產卵都沒有影響作用,斑潛蠅幼蟲的活動,可幫助豌豆潛蠅姬小蜂找到寄主。豌豆潛蠅姬小蜂不在已死的斑潛蠅幼蟲上產卵和取食。以菊斑潛蠅為寄主時,吸食的寄主幼蟲占整個致死幼蟲的1/3左右。
Celli等研究了豌豆潛蠅姬小蜂的叮刺行為,發現該小蜂主要叮刺在三葉草斑潛蠅幼蟲的1、2、5、6體節上,叮刺部位是呈對稱的,表明豌豆潛蠅姬小蜂不能辨別出寄主幼蟲的頭部和尾部。然而在產的1700個卵中,有75%靠近尾部,說明其產卵行為有選擇性。Finidori等用四臂嗅覺儀研究了豌豆潛蠅姬小蜂尋找寄主的行為。豌豆潛蠅姬小蜂依賴揮發性的植物-寄主混合物,找到三葉草斑潛蠅幼蟲。受斑潛蠅危害的豆葉青葉醇(cis-3-hexen-l-ol)和4-羥基-4-甲基-2-戊酮(4-hydroxy-4-methyl-2-pen-tanone)含量較高。豆類植株在受到斑潛蠅危害後,釋放的這些物質可能在豌豆潛蠅姬小蜂尋找寄主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自然控制
豌豆潛蠅姬小蜂可寄生多種斑潛蠅,在害蟲種群自然控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我國雲南,豌豆潛蠅姬小蜂是起主要作用的優勢寄生蜂,在蠶豆整個生育期一直保持上升趨勢,蠶豆收穫前一周種群數量最多。在英國、斯堪的納維亞和西歐等地的夏季,豌豆潛蠅姬小蜂都是最主要的寄生蜂,對斑潛蠅種群的危害起著重要的控制作用。然而在冬天和春天溫度較低的情況下,很少發生。
Kumar1979-1982年在印度北部地區調查了豌豆潛蠅姬小蜂的發生情況,亞濕潤地區的寄生率顯著高於半乾旱地區;但在收穫季節,濕潤山區的寄生率通常低於半乾旱地區和亞濕潤地區。Westerman用金色姬小蜂(Chrysocharis parksi)和豌豆潛蠅姬小蜂防治番茄斑潛蠅,第四代斑潛蠅的死亡率達到99%。在義大利撒丁島的溫室里,三葉草斑潛蠅的危害水平很高,達到74頭/株,釋放豌豆潛蠅姬小蜂后寄生率達100%。
Tatara等對豌豆潛蠅姬小蜂的自然控制作用進行評價,釋放豌豆潛蠅姬小蜂的第三周寄生率最高為90.5%。Bene根據菊花和大丁草不同危害閾值,確定豌豆潛蠅姬小蜂釋放量為0.5-3頭/平方米,可有效地控制住斑潛蠅的為害,並能建立起種群。Ushchekov在俄羅斯防治溫室中夏秋茬番茄上番茄斑潛蠅,按每15頭斑潛蠅釋放1頭雌蜂的比例,釋放一次寄生蜂,即可有效降低斑潛蠅數量。日本引進豌豆潛蠅姬小蜂和西伯利亞離顎繭蜂(Dacnusa sibirica)兩種寄生蜂,在溫室和田間進行了防治櫻桃番茄上三葉斑潛蠅試驗,在最後一次放蜂3周后,寄生率達90.5%。
Sampson等根據密度閾值(每株每周斑潛蠅新蟲道數)來確定豌豆潛蠅姬小蜂釋放數量和次數,當達到一定閾值後,集中釋放3次,可有效降低豌豆潛蠅姬小蜂使用數量和成本。到目前為止有關豌豆潛蠅姬小蜂保護和利用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結果表明豌豆潛蠅姬小蜂等寄生蜂對化學農藥極為敏感,而昆蟲生長調節劑,一些殺蟎劑,大多數殺菌劑可以和豌豆潛蠅姬小蜂同時套用在斑潛蠅綜合治理中。
大量飼養
豌豆潛蠅姬小蜂的大量飼養技術國外已做了一些研究,國內在這方面開展的工作較少。諶愛東等用南美斑潛蠅做寄主繁殖豌豆潛蠅姬小蜂;陳紅印等用美洲斑潛蠅做寄主繁殖豌豆潛蠅姬小蜂,矮生菜豆做寄主植物,每台接蜂箱可收穫健壯成蜂216頭。Ushchckov用番茄和豆科植物飼養,番茄斑潛蠅作為寄主,繁殖豌豆潛蠅姬小蜂,一株番茄植株上可獲得100頭寄生蜂。Linden等曾用植潛蠅(Phytomyza caulinaris)做替代寄主繁殖豌豆潛蠅姬小蜂和其它潛蠅寄生蜂。與其它生防因子相比,其大量飼養和釋放的費用仍較高,如在美國每頭豌豆潛蠅姬小蜂的價格為0.065-0.349美元,限制了其套用的可行性。Ode等通過連續3天逐漸供給豌豆潛蠅姬小蜂雌蜂個體較大寄主,單個雌蜂后代雄性比例由57%降到36%,雌蜂群體後代,雄性比例由64%降到45%,使豌豆潛蠅姬小蜂后代雌性比例有較大提高。國外對豌豆潛蠅姬小蜂的貯藏技術也做了研究。Steinberg等在15、20、26℃下,把剛羽化的成蟲貯藏30天,成蟲的死亡率都很低(26℃下的死亡率最高為2.6%)。15℃時貯藏的豌豆潛蠅姬小蜂生殖力明顯下降,較高溫度儲藏的豌豆潛蠅姬小蜂其後代的雌蜂較雄蜂多。
爭議
多數報導認為豌豆潛蠅姬小蜂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生防所(現屬於植保所)於1996年從荷蘭引進的斑潛蠅的優良天敵(該蜂在歐美很多國家己廣泛用於美洲斑潛蠅的生物防治,效果良好),但也有人認為該種屬於我國的本地種,在我國雲南麗江以及東北地區等本來就有廣泛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