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腐皮鐮孢根腐病

豇豆腐皮鐮孢根腐病

主要為害根部和莖基部,病部產生褐色或黑色斑點,病株易拔出,縱剖病根,維管束呈紅褐色,病情擴展後向莖部延伸,主根全部染病後,地上部莖葉萎蔫或枯死。濕度大時,病部產生粉紅色霉狀孢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腐皮鐮孢菌菜豆專化型
  • 疾病名稱:豇豆腐皮鐮孢根腐病
  • 拉丁學名:Fusarium solani f.sp.phaseoli(Burkh.)Snyder et Hansen.
  • 病原分類地位:真菌界、半知菌類(無性類)絲孢綱、瘤座孢目、瘤座孢科、鐮孢屬
  • 類型:真菌
  • 主要危害作物豇豆菜豆
  • 主要為害部位
基本信息,病害症狀,病原特徵,侵染途徑,發病因素,防治方法,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

基本信息

報檢植物:豇豆
報檢類型:病害
中文名稱:豇豆腐皮鐮孢根腐病
英文名稱:Cowpea fusarium root rot.
病原中文名稱:腐皮鐮孢菌菜豆專化型
病原拉丁學名:Fusarium solani f.sp.phaseoli(Burkh.)Snyder et Hansen.
病原分類地位真菌界半知菌類(無性類)絲孢綱、瘤座孢目、瘤座孢科、鐮孢屬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寄主:豇豆和菜豆
危害部位:
地理分布:河北、河南、山東等省區有上升的趨勢。
傳播因子:病殘體、土壤、農家肥、架材、風雨、傷口
防治指標:(不詳)
檢疫地位:非檢疫對象

病害症狀

主要危害根部和莖基部。一般出苗後7天開始發病,21~28天進入發病高峰。早期症狀不明顯,直到開花結莢期植株較矮小,病株下部葉片從葉緣開始變黃枯萎,病部產生點狀病斑,葉片一般不脫落,病株容易拔出,莖的地下部和主根變成紅褐色,病部稍凹陷,有的開裂深達皮層,縱剖病根,可見維管束呈紅褐色。根部病害,由支根蔓延至主根,引起整個主根腐爛或壞死。病株易拔起。主根全部腐爛的,地上部莖葉萎蔫枯死;土壤濕度大時,常在病株莖基部產生粉紅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特徵

Fusarium solani f.sp.phaseoli(Burkh.)Snyder et Hansen.稱腐皮鐮孢菌菜豆專化型,屬真菌界、半知菌類(無性類)絲孢綱、瘤座孢目、瘤座孢科、鐮孢屬真菌。菌絲具隔膜。分生孢子分大小兩型:大型分生孢子無色,紡錘形,具橫隔膜3~4個,最多8個,大小(44~50)×5.0μm;小型分生孢子橢圓形,有時具一個隔,大小(8~16)×(2~4) μm,厚垣孢子單生或串生,著生於菌絲頂端或節間,直徑11μm。
病原生理特性:
病原生育適溫29~32℃,最高35℃,最低13℃。

侵染途徑

病菌可在病殘體或廄肥及土壤中存活多年,無寄主時可腐生10年以上;種子不帶菌,初侵染源主要是帶菌肥料和土壤,通過工具、雨水及灌溉水傳播蔓延,先從傷口侵入致皮層腐爛。反季節栽培時易發病。

發病因素

(1)種植密度大,株、行間郁敝,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間病殘體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病重。
(3)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
(4)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高溫、高濕、多雨、日照不足易發病。
(5)早春溫暖多雨或夏天連陰雨後驟晴,氣溫迅速升高時易發病。
(6)大棚栽培的,往往為了保溫而不放風、排濕、引起濕度過大的易發病
(7)陰雨天或清晨露水未乾時整枝,或地下害蟲多,病菌從根部傷口侵入易發病。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播種或移栽前,或收穫後,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曬土,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源和蟲源。
(2)育苗的營養土要選用無菌土,用前曬三周以上。
(3)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4)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
(5)育苗移栽,播種後用藥土覆蓋,移栽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劑,這是防病的關鍵。
(6)適時早播,早移栽、早培土、早施肥,及時中耕培土,培育壯苗。移栽時汰除病、弱苗。
(7)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8)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撒施或溝施滅菌殺蟲的藥土。
(9)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施用的有機肥不得含有本科作物病殘體。
(10)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11)及時防治害蟲,減少植株傷口,減少病菌傳播途徑;發病時及時清除病葉、病株,並帶出田外燒毀,病穴施藥或生石灰。
(12)高溫乾旱時應科學灌水,以提高田間濕度,減輕蚜蟲、灰飛虱危害與傳毒。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澆水時防止水滴濺起,是防止該病的重要措施。
(13)重病地於生長季節結束時,徹底收集病殘物燒毀,並深耕曬土。

生物防治

發病時噴淋:
5%井崗黴素水劑1500倍液

化學防治

(1)種子滅菌:
拌種劑:
用種子重量0.2%的40%拌種雙拌種
(2)苗床處理劑:
40%拌種靈1份+福美雙1份(或20%五氯硝基苯粉劑或70%鉀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份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份)+乾細土50份充分,混勻後撒於表土
(3)噴淋或澆灌:
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
77%豐護安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600~700倍液
70%惡霉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0.3%磷酸二氫鉀
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0.3%磷酸二氫鉀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O倍液+0.3%磷酸二氫鉀
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0.3%磷酸二氫鉀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45%敵磺鈉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20%五氯硝基苯粉劑800倍液
易發病地區,在出苗後7~10天或定植緩苗後,開始第1次噴淋或灌根,隔7天澆淋1次,連續3次。
發病時每株灌藥液400ml,隔10天左右1次,連續防治2~3次。
(4)藥土:
百菌清或甲基托布津或惡霉靈或多菌靈1份+克線丹或米樂爾顆粒劑1份+乾細土50份 充分混勻。大田直播的播種時,在易發病地區用藥土溝施或穴施,或做種子的覆蓋土;或發病時用藥土圍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