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叢枝病是由植原體(一說豇豆叢枝病毒)引起的、發生在豇豆的病害。病株矮縮,老葉色澤比健株較濃綠,葉面皺縮。新生葉片變小,褪綠黃化,葉片皺縮和捲曲。葉腋簇生多條不定枝,呈叢枝狀,豆株早期受害,不開花,不結莢。開花後發病的雖能結莢,但莢小和捲曲,尾端尖細。
豆角叢枝病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在中國廣州地區發較多。該病一般在春種的豇豆上發生較少而在夏種的豇豆上發生較多,個別田塊發病率可高達100%,病株基本上不結莢所以損失很大。此後,該病較少發生。
豇豆叢枝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選用抗病品種;早期發現並拔除病株;及時全面噴藥殺蚜,隔7~10天1次,連噴2~3次,儘可能大面積聯防,殺蚜防病效果才明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豇豆叢枝病
- 外文名:Cowpea witches' broom disease
- 病原:植原體(一說虹豆叢枝病毒)
- 為害作物:豇豆
- 為害部位:枝條莢果
病原特徵
為害症狀
侵染循環
流行規律
防治方法
- 選用抗病品種。
- 早期發現並拔除病株。
- 及時全面噴藥殺蚜。可選用20丸高氯·馬乳油2000倍液,或50%抗蚜威乳油2000倍液,50%辟蚜霧可濕性粉刺2500倍液、2.5%功夫乳油3000~4000倍液,5%來福靈乳油3000倍液。上述藥劑注意輪用與混用。隔7~10天1次,連噴2~3次,儘可能大面積聯防,殺蚜防病效果才明顯。